北美黑蛎鹬

Black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bachmani

北美黑蛎鹬(英文名:Black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bachmani),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鸟类。显著的黑色涉禽,广泛分布于北美洲西海岸,自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其科学命名源自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对其友人约翰·巴赫曼的致敬。

外形特征:体型较大,长约42-47厘米,重500-700克。全身黑色,仅在北美洲发现的全黑色滨鸟。头部、颈部及胸部为黑色,背部、腹部及翼覆羽呈灰褐色。颈后常显蓬松。拥有长而直的橙红色喙,喙尖黄色,明亮的黄色虹膜,橙红色的眼环,健壮的淡粉色腿。雌雄在羽毛上基本相同,但雌鸟体型更大,喙更长更细。

鸣叫特征:会发出响亮的叫声,通常是快速连续的哀鸣和口哨声,尤其是在兴奋时更为明显。

生活习性:严格依赖海洋沿岸环境,偏好岩石海岸线,以贝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季节建立明确的复合领地用于觅食和筑巢,通常年复一年占据同一领地。成对或小群出现,冬季时可能会离开领地形成大群,尤其在高密度贝类区域,群体数量可达数百。人类活动导致的岛屿干扰已使某些巢区的黑蛎鹬局部灭绝。

生长繁殖:在岛屿、岬角和海滩上筑巢,于潮间带觅食,偶尔出现在开放的潮滩或草地。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约26-28天。雏鸟出生一天后即可离巢,但会在领地停留较长时间,直至羽翼丰满后约40天。幼鸟在下一个繁殖季前仍留在领地,若父母迁徙,则当年的幼鸟可能随行,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区别辨识:大型,体型笨重的滨鸟,具有非常长且厚实的直喙。比矶鹬大,比长嘴鹬小。成鸟黑色,带有醒目的橙红喙和黄色眼环。近距离观察时,翅膀、尾巴和背部为深棕色。幼鸟总体呈褐色,喙尖深色。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美洲太平洋东岸北部,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西部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中西部(墨西哥西北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北美黑蛎鹬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