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石鸻(英文名:Beach Stone-curlew,学名:Esacus magnirostris),是鸻形目石鸻科大石鸻属的鸟类。体型庞大的涉禽,广泛分布于澳洲、东南亚岛屿及南太平洋。其特征为硕大的喙,黑白相间的面部,以及黄色的大眼睛。常见于海岸线,尤其偏爱海滩、礁石和河口地带。
外形特征:澳洲石鸻体长51至57厘米,雄鸟体重870至1130克,雌鸟980至1020克。拥有厚重的头部和粗壮的喙,头部有鲜明的黑白灰条纹,喙呈黑色,基部有黄色区域。黄色的眼睛格外显眼,上体无斑纹,翅膀宽大且末端较方,飞行时展现出类似鸨类的外观。腿部中等长度且强健。幼鸟的裸露部分颜色较为暗淡,上体羽毛有淡黄色边缘,尤其是上翼覆羽。
鸣叫特征:澳洲石鸻主要在夜间发出声音,鸣叫包括重复的双音节哨声“kee-wee”或“kee-loo”,比其他石鸻类更尖锐、更像笛声。还有短弱的警报声“wik!”以及沙哑的叽喳声。
生活习性:严格沿海岸线栖息,偏好岛屿和大陆的海滩环境。适应性强,可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海滩,如沙地、泥滩、石滩或岩石区,无论狭窄或宽阔,平静或被浪花拍打。常见于河口处,偶尔出现在潮汐溪流。在珊瑚礁和环礁上也很活跃,甚至愿意进入高达1.5米的红树林中。受惊时会飞向大海,然后返回海滩;偶尔在沙丘或沿海泻湖边缘发现。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澳大利亚的9月至11月,更北地区则从4月至11月。可能实行一夫一妻制。在较低密度下以孤立的配对形式繁殖,可能在同一区域持续多年居住。巢建在沙洲、沙嘴或岛屿上,位于广阔的海滩后方,可能在红树林或草地之间。巢为浅坑,有时用枯叶和树枝围成一圈。产一枚淡奶油色、淡棕色或灰色的蛋,上有黑色至深棕色的斑点,平均大小为63.7毫米×45毫米。孵化至少需30天,性别角色未知;幼鸟在五周开始长毛,约七周时外观接近成鸟,但仍有残留的绒毛持续五周;由两性共同照顾;约十二周能良好飞行,但可能需要7至12个月才能独立。
区别辨识:与较小的大石鸻相比,澳洲石鸻在喙形和面部图案上有差异;闭翅时,宽阔的淡色冀上的黑色带状标记更为明显;飞行时,次级飞羽全为灰色,内侧初级飞羽统一白色。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澳新界,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岸线和岛礁,从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和菲律宾西南部、南部,延伸至印尼群岛、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西北方的卫星岛,中北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澳大利亚西北部、北部、东部),覆盖俾斯麦群岛(含阿德默勒尔蒂群岛),最北可达所罗门群岛东南部(除Rennell岛)。
其他:由于栖息地丧失、低繁殖率以及引入的捕食者数量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物种可能处于脆弱状态。在澳大利亚北部昆士兰州,尽管在适宜的生境中广泛分布,但已知的繁殖记录很少,这可能与高程度的人为干扰有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澳洲石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澳洲石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