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尾美洲咬鹃(英文名:Coppery-tailed Trogon,学名:Trogon ambiguus),是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的鸟类。分布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及墨西哥的 ambiguus、canescens、goldmani 三个亚种。鸟体铜绿金属光泽显著,尾羽铜红色,栖于海拔200–2400 米干旱松栎林与河岸林,北方种群具短距离迁徙。
外形特征:体长约29厘米,体重约68克。雄鸟头、喉黑色,上体及胸金属翠绿带铜色反光,胸腹间以白环分隔,腹部及尾下覆羽鲜红;中央尾羽铜绿,末端黑色,外侧尾羽白底具细黑斑;翼覆羽灰褐,初级飞羽外缘白色。雌鸟头背灰褐,眼后有白色“泪滴”纹,腹部红色较淡,中央尾羽褐色无绿光。幼鸟似雌鸟,羽色更淡,尾羽更尖,下体棕白。
鸣叫特征:繁殖期雄鸟发出粗哑、似蛙鸣的双音节“Ko-ah”或连续“kwa’h”,声似野火鸡;雌鸟音调更低。报警时发出尖锐金属音“w-k-k”。配对期雌雄以低沉“kow/kuh”对唱。
生活习性:栖于干旱或半干旱松栎混交林、河岸落叶林、荆棘林及次生灌丛,海拔200–2400 米。北方种群4月抵美国西南繁殖,11月南返墨西哥越冬;南方留鸟。飞行起伏似啄木鸟,受惊时迅速逃逸。以果实(无花果、樱桃等)及昆虫(蚱蜢、毛虫、甲虫)为主食,随季节比例变化。
生长繁殖:繁殖期5–7月,一夫一妻。利用北扑翅䴕或橡实啄木鸟旧巢及天然树洞营巢,巢位距地2–14米,树种以悬铃木、栎类、松类为主。每窝2–4枚白色卵,孵化期约19天,双亲轮流孵卵并育雏,雏鸟15–17天出巢,出巢后分群照顾约1个月。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类区分:雄性高山美洲咬鹃尾下覆羽主要为黑色,尾端白斑宽而明显;白领美洲咬鹃体型较小,尾下覆羽黑白相间横纹明显,眼环缺如。雌性铜尾美洲咬鹃具显眼的白色眼后纹,与灰褐色的雌高山美洲咬鹃及体型较小的雌领美洲咬鹃易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美国亚利桑那州东南及新墨西哥州西南之山区;墨西哥西北部(索诺拉、奇瓦瓦)沿太平洋坡向南至纳亚里特、瓦哈卡州,墨西哥湾坡自塔毛利帕斯州经圣路易斯波托西州至普埃布拉州及瓦哈卡州。非繁殖区:北方种群冬季南迁至墨西哥低地,极少在亚利桑那州越冬。
其他:历史上曾被视作独立种,后与中美洲 elegans 群合并为 优雅美洲咬鹃,目前分拆为独立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铜尾美洲咬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铜尾美洲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