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扑翅䴕

Northern Flicker Colaptes auratus

北扑翅䴕(英文名:Northern Flicker,学名:Colaptes aurat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扑翅䴕属的鸟类。属于啄木鸟科,广泛分布于北美、中美洲乃至古巴和大开曼岛的中大型啄木鸟。其学名源于拉丁语,意为‘金色的’,指其独特的羽色。北扑翅鴷有超过百种别名,如黄鹀等,多源自对其叫声的模仿。在北美的分布极广,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地区。

外形特征:体长介于28至36厘米,翼展可达42至54厘米。背部呈褐色,饰有黑色条纹,腹部则以白色为底,点缀着黑色斑点。最显著的特征是亮白的臀部,在飞行中尤为醒目。两性异形,雄鸟在喙基部附近有一条黑或红的髭纹,雌鸟则无。依亚种不同,翅膀和尾下覆羽颜色各异,分为黄色北扑翅鴷和红色北扑翅鴷,西部多见红色亚种,东部则是黄色亚种。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的‘ki ki ki ki’声,类似笑声,与其他啄木鸟如北美黑啄木鸟的叫声截然不同。此外,通过敲击树木甚至金属物体制造声响,以宣告领地。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地带的树林、林缘、草地、公园等环境。常在地面觅食,主要食物为蚂蚁,也会捕食其他昆虫、果实、种子和坚果。具有适应人类生活环境的能力,常见于城市、郊区和乡村,甚至会光顾家庭鸟食器。

生长繁殖:筑巢于树洞中,偶尔利用废弃的穴巢。巢穴直径约8厘米,深33至41厘米。雌雄共同参与巢穴挖掘。每窝产卵6至8枚,孵化期约11至12天,双亲轮流孵卵。幼鸟孵化后约25至28天离巢。

区别辨识:黄扑翅䴕相似,但后者体型较小,冠部锈色,背纹更窄,尾下覆羽尖端更宽。黄色北扑翅鴷与红色北扑翅鴷的区分在于翅膀和尾下覆羽的颜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广泛,覆盖北美大部分地区,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北部。冬季部分群体南迁至中美洲,如危地马拉、尼加拉瓜等。古巴和大开曼岛亦有分布。

其他:北扑翅鴷是少数迁徙的啄木鸟之一,其迁徙模式受温度影响,北部种群迁移距离较远。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北扑翅䴕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