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扑翅䴕

Northern Flicker Colaptes auratus

北扑翅䴕(英文名:Northern Flicker,学名:Colaptes aurat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扑翅䴕属的鸟类。北美分布最广的大型啄木鸟之一,体长28–31厘米,重约130克,背部具黑褐色横斑,腹部黑色斑点明显,飞行时显眼的白色尾基与黄色或红色翼下覆羽极易辨识。该鸟主要营地面觅食,以蚂蚁为主食,也兼食浆果和种子,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和冬季可形成松散大群。北美境内分化为“黄轴型”与“红轴型”两大亚种群,二者在落基山雨影区形成狭长杂交带,是研究物种形成与基因流动的经典模型。北扑翅䴕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大量凿洞而成为关键种,为众多二次洞巢鸟兽提供巢址。

外形特征:成鸟体羽总体棕褐色,上体具不规则黑褐色横斑,下体浅黄白并密布黑色圆斑,胸上部具黑色新月形斑;尾基白色,飞行时成明显白色“V”形;翼下覆羽及飞羽羽轴呈鲜亮黄色(黄轴型)或橙红色(红轴型)。两性差异主要体现在颊纹:雄鸟具黑色或红色颊纹(亚种差异),雌鸟无或色淡;黄轴型雄鸟与雌鸟均具红色后颈斑,红轴型则无。幼鸟羽色较成鸟暗淡,斑纹较宽且模糊,飞羽末端圆钝,雌雄区分同成鸟但对比度低。各亚种体型由北向南递减,红轴型体型最大,古巴型最小。

鸣叫特征:春季极为喧闹,长距离可闻的“kleer”或“kick-kick-kick…”连声叫为其典型宣告声,节奏约每秒7次,持续可达19秒,频谱2–3.5千赫。另有尖锐短促的“Peah”单音,用于成鸟、雏鸟及离巢雏保持联系;复杂多变的“Wicka”二重音伴随求偶或争斗舞蹈,由升调与降调交替构成,持续可达4秒。飞行时偶发轻柔“Whurdle”颤音,可能为机械声或低强度警戒。雏鸟受扰时集体发出类似蜂群的“Buzzing”嗡鸣,被认为具贝氏拟态效应。雌雄皆鼓翅击木,鼓声1秒约25击,常配合长鸣宣示领域。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 000–4 000米的疏林、林缘、草原灌丛、农田林带及城市公园,只要有枯立木或软干树供凿洞与足够开阔地面觅食即可。北方种群具迁徙性,秋末迁离积雪深厚地区,春季3–4月返回;南方种群多为留鸟,或作短距离海拔迁移。日间活动,晨昏觅食最盛,地面步行或短跳搜寻蚁丘,用长舌探取蚂蚁及幼虫,偶以果实、种子补充冬季食物。飞行呈典型啄木鸟波浪式,地面行走时尾羽支撑身体。天敌包括猛禽、蛇类、松鼠及家猫;遇敌时雄鸟常挡洞口,雌鸟俯冲驱赶。

生长繁殖:繁殖期4–7月,年成一窝,若首窝失败可补巢一次。雌雄共同凿洞营巢,雄鸟承担70–90%工作量,巢洞多位于枯死或腐朽的杨、松、棕榈等主干,距地1–12米,内径约7厘米,深30–40厘米,内垫木屑。每窝产卵2–13枚,平均7–8枚,卵白色微粉,大小约2.8×2.2厘米,日产1枚。双亲轮流孵卵,雄鸟夜间为主,昼间双方每2小时轮换,孵化期11–12天。雏鸟晚成,25日龄离巢,雄鸟育雏投入略高,雏鸟离巢后双亲继续喂养1–3周。偶有雌鸟一雄二巢的多雄制,亦记录17%巢存在同种巢寄生。

区别辨识:与极相似的黄扑翅䴕相比,北扑翅䴕体型更大,冠羽色较深,背部条纹较宽,尾下覆羽黑尖更窄,飞羽羽轴色不同(红轴型为橙红,黄扑翅䴕为黄色)。与同属其他啄木鸟区别:体型介于中、小型之间,地面觅食行为突出,飞行时白色尾基与彩色翼下覆羽组合独特;头无显著红冠,背无大块白斑,胸具黑新月斑。亚种间辨识:黄轴型(auratus群)具红色后颈斑及黑色颊纹,喉颊黄褐;红轴型(cafer群)缺后颈红斑,颊纹红色,喉颊灰色;古巴及大开曼亚种体型较小,羽色更绿或更灰,翼更圆。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自阿拉斯加树线、加拿大全境至纽芬兰,向南贯穿美国至佛罗里达、墨西哥中部、古巴、大开曼岛,并沿山地进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西北部。非繁殖区:北方种群冬季南迁至美国南部、墨西哥北部及太平洋沿岸低地;加拿大南部、美国北部城市因喂食可少量越冬。迷鸟记录:巴哈马、百慕大、亚速尔群岛;欧洲多次船运迷鸟。

其他:北扑翅䴕曾被视为黄轴、红轴及镀金三种,1982年因可杂交而合并,1995年镀金型再度独立为黄扑翅䴕。2024年,分布于墨西哥高原的危地马拉扑翅䴕亦被提升为独立种。化石记录见于更新世佛罗里达与加利福尼亚。因长期凿洞,被认定为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种,其巢洞后续被40余种鸟兽利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北扑翅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北扑翅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