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鸦(英文名:Southern Nutcracker,学名:Nucifraga hemispila),是雀形目鸦科星鸦属的鸟类。体型似松鸦,喙长而粗壮,体羽具白斑,头顶黑色,飞行时尾下覆羽和尾尖白色明显。繁殖地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和东部、中国台湾、喜马拉雅山区的针叶林或混交林。以坚果为主食,尤其偏好榛树和石松的种子,并大量储食越冬;夏季也摄食无脊椎动物。大多数为留鸟,但在松子歉收年会出现游荡扩散。
外形特征:星鸦为中等体型鸦科鸟类,大小与松鸦相近,翼相对宽阔,尾较短(比松鸦短10–15%),喙明显更长(比松鸦长约10%)。成鸟羽色独特:头顶、背及下腹部暗褐色至黑褐色,头侧、肩及胸具稀疏白色斑点,尾下覆羽及尾外侧羽端白色;雌雄同色。幼鸟羽色较淡,呈褐棕色,白斑呈浅黄色且分布更弥散,初级飞羽及尾羽更尖细。飞行时似啄木鸟般有节奏地上下起伏。
鸣叫特征:最常见的叫声为响亮刺耳的“krraaah”粗糙音,可单声或连续2–5次,亦可在长序列中重复多达20次。另有持续1–8秒的干涩颤音“churr”,类似欧夜鹰。繁殖季黎明与黄昏最活跃,Rasp叫声常自针叶树顶端发出。求偶时发出低柔的“私语歌”,仅在近距离可闻。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最高可达4100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及杜鹃林,亦见于村庄附近。留鸟,但随种子丰歉有游荡行为。地面与树冠层均可觅食,利用喙基内侧的嵴突及足部夹持敲碎坚果。主食松籽、榛子等坚果,春夏季兼食蚯蚓、蜣螂等无脊椎动物,偶食小型啮齿类及小鸟。大量储食于冬季领域,以备匮乏。
生长繁殖:繁殖期2–7月,因储食可提早启动。巢筑于针叶树高处(6–18米),以枝条、荆棘、地衣构成,内垫软物。每窝2–5枚淡蓝色卵,具淡棕色斑点与细纹,双亲共同孵卵约17天;雏鸟裸身,留巢期约23天,离巢后仍由亲鸟喂养一段时间。
区别辨识:与同属的北星鸦相比,星鸦背部与腹部白色斑点显著减少,头顶颜色更深,外侧尾羽白色区更长而无明显白色尾尖;叫声节奏更慢。大斑星鸦喙更细长,全身白斑更大更密,外观几乎以白色为主。飞行时,松鸦尾上覆羽呈白色,与星鸦暗色尾基形成鲜明对比。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范围内数量普遍,中国大陆估计繁殖对数约1万–10万,中国台湾约100–10万对;虽有下降趋势,但速度尚不足为虑。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喜马拉雅山脉自印度北部向东至尼泊尔、不丹,中国南部和东部(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区),中国台湾,缅甸北部。非繁殖期基本留居原分布区,仅在松子欠收时出现短距离游荡。
其他:曾被视为北星鸦的亚种,后经形态与分子研究独立为种。台湾亚种owstoni羽色最深,白斑最少;云南亚种yunnanensis体型略大,但与macella存在重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星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星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