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鸦

Spotted Nutcracker Nucifraga caryocatactes

北星鸦(英文名:Northern Nutcracker,学名:Nucifraga caryocatactes),是雀形目鸦科星鸦属的鸟类。大型、形态独特的鸦科鸟类,体型与松鸦相近,分布于古北界广阔的森林带,从斯堪的纳维亚至朝鲜半岛与日本。其最显著特征为粗长而有力的喙、黑白斑点相间的羽色及白色尾下覆羽。主要以松果种子为食,具储食行为,常在秋季将坚果埋藏于地下以备冬用。多数为留鸟,但在松果歉收年份,部分种群会大规模扩散至千里之外。曾被视为与南方星鸦为同一种。

外形特征:体长30–34厘米,翼展52–58厘米,体重124–220克。雌雄同色:头顶黑褐,密布白色点斑;面侧及喉部白色斑点显著;背、肩及胸腹深巧克力褐色,密布白色圆形或椭圆形点斑;腰及尾上覆羽纯暗褐色;尾短,黑褐色,外侧尾羽端部白色,飞行时呈白色尾角;尾下覆羽纯白。幼鸟羽色较淡,斑点模糊,初级飞羽及尾羽较纤细尖锐。喙粗长而直,黑色;虹膜褐色;脚黑色。

鸣叫特征:繁殖季发出多样叫声:最常见为响亮刺耳的“krreeh”粗糙刮擦声,可连叫2–5次甚至20次;求偶时雄鸟发出轻柔连贯的乐音,夹杂哨音、颤音、喵声及模仿声;受惊时发出夜鹰般的低沉“churr”颤音;亦发出似普通鵟的拖长哀怨“mew”声。鸣声多在晨昏自高处发出。

生活习性:栖息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自低地泰加林至高山林线(可达3000米)。留鸟为主,但松果歉收时,西伯利亚种群可大规模向南、向西扩散,偶至北非。秋季集小群收集并埋藏松果、榛子,冬季依赖储藏食物;亦食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偶盗食他鸟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极早,2–3月即开始配对,3–4月产卵。巢筑于针叶树主干附近枝杈,距地2–11米,由雌雄共筑,杯状巢以松枝、苔藓、草根等构成,内衬柔软植物。每窝2–5卵,通常3–4枚;卵淡蓝或绿蓝,密缀橄榄褐及灰色斑点;孵化期17–18天,雌雄共孵,夜间仅雌鸟;雏鸟23–28天离巢,留巢后仍随亲鸟活动至夏末。

区别辨识:与同属区别:星鸦背部及下腹白色斑点稀少,尾无白斑;大斑星鸦体型更大,全身白斑密集,呈大片白色外观,喙更细长。飞行时,北星鸦白色尾角及腹下白色明显,与松鸦的白色臀部不同。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分布广、数量稳定,局部因森林经营而有所增加。

地理分布:繁殖区:欧洲自斯堪的纳维亚南部至法国东南部、意大利北部、巴尔干半岛,向东经西伯利亚、堪察加、萨哈林、千岛群岛至日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中亚天山、阿尔泰山亦有孤立种群。非繁殖期偶见于西欧、南欧、西亚及北非的罕见记录区。

其他:本种曾被归入“星鸦”复合体,分子研究支持其与星鸦大斑星鸦为三个独立种。亚种间羽色差异小,但体型及喙形略有差异;西伯利亚亚种macrorhynchos以长喙及更易爆发式扩散著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星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星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