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腹歌雀(英文名:Orange-bellied Euphonia,学名:Euphonia xanthogaster),是雀形目燕雀科歌雀属的小型鸟类,主要分布在中美洲,自巴拿马东部至秘鲁西北部的跨安第斯山脉地区,委内瑞拉顺安第斯山脉至玻利维亚中部和巴西西部,以及巴西东南部的零散分布。
外形特征:体长约9-11厘米,体重9-16克。雄鸟具深黄色前额至头顶中部,其余头部及颈为光泽黑,喉部紫黑色;上体及翅膀覆盖羽蓝黑光泽,尾上覆羽蓝黑;胸部和下体黄色,腹部略带赭色;翼下覆羽白色;尾下灰色,外侧几对尾羽内缘白色,形成大块白色区域;虹膜棕色;喙大多黑色,下颚基部蓝灰,尖端暗色;腿深灰。雌鸟前额橄榄黄,头顶橄榄,后头及颈灰,上体橄榄,翼覆羽橄榄至暗淡,边缘橄榄;初级覆羽暗淡,飞羽和尾暗淡,边缘橄榄;侧面头部橄榄,喉、胸及中下体灰色,与橄榄到橄榄黄的两侧和胁部形成对比;腹部和尾下覆羽微带淡褐色。亚成年雄鸟似雌鸟,但在首年结束时获得黑色面罩,有时头部有不同程度的黑色;在第二年末似乎获得成年羽毛。各亚种在羽毛颜色和图案上有所不同,尤其是雄鸟。
鸣叫特征:在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叫声为鼻音粗糙的'nay nay'或鼻音抱怨的'chee dee'(2-4音符);歌声为断续的' deeu deeu...deet deet deet... jew jew... chu chu chu...jew, ju-du-du-du...'等。西亚马逊低地的鸟儿似乎有一套几乎完全不同的叫声和歌声库,缺乏安第斯山脉鸟类的鼻音'nay nay'和其他鼻音音符;在秘鲁东南部山脚下的鸟儿又有所不同。这些区域性的鸣叫差异的意义尚未研究,但可能值得探究,因为它们的显著差异暗示着某种形式的声学隔离可能正在发生。
生活习性:广泛出现在湿润和潮湿的森林、森林边界、林间空地、倒木处以及潮湿空地上的散生树木中。在安第斯山脉,也见于前山和高山雨林(云雾林),以及沿林木边缘和荫蔽的种植园。在亚马逊地区,既可见于泛滥平原森林,也可见于内陆高地森林,至少在某些地区(如秘鲁的洛雷托)主要生活在森林或较老的次生林中,较少在开阔地带,河岛和年轻河岸植被中稀少或不存在。海拔分布范围在委内瑞拉限制在丘陵和山区,主要在沿海山脉900-1500米之间,其他地方350-2250米;在哥伦比亚,海拔范围从太平洋沿岸的海平面到超过30米的山脉(东北哥伦比亚主要是1300-2100米),在厄瓜多尔,位于安第斯山脉两侧的低地和局部至少达到1500米;在秘鲁,出现在亚马逊低地,以及安第斯山脉东坡至约2000米;在西亚马逊巴西低地广泛分布;巴西东部海岸和山脉局部从巴伊亚南至里约热内卢。主要以水果和浆果为食,也会摄取一些昆虫和蜘蛛。通常成对出现,几乎所有地区的成对个体都是森林树冠或上层混合物种群的常规成员,偶尔会低至地面;在低地森林中主要在树冠活动,但沿森林边界会定期降至较低位置;在安第斯山脉常在较低水平觅食。
生长繁殖:在哥伦比亚,11月至4月期间观察到七个巢穴,5月至7月在佩里哈山脉发现处于繁殖状态的鸟;在秘鲁中部(帕斯科),11月观察到成鸟喂养幼鸟,而在厄瓜多尔西南部(埃尔奥罗;洛哈)两个地点,2月中旬至3月初观察到离巢的幼鸟。巢为带有侧入口的草和苔藓搭建的穹顶状结构,通常距离地面几米。雄鸟可能在亚成年(主要是绿色)的羽毛状态下繁殖。没有更多繁殖信息。
区别辨识:雄性橙腹歌雀与其他歌雀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黄色的帽和深色的喉,以及略带橙黄色的腹部。雌鸟与其他歌雀属物种极难区分,但通常成对或小群体出现,伴随雄鸟,这有助于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橙腹歌雀在安第斯山脉以西和亚马逊低地广泛分布且普遍常见。它存在于许多保护区中,也在许多看似短期内不受威胁的未受保护地点被发现。巴西东南部分布的孤立指名亚种所在的区域现已被严重砍伐;这一种群应受到密切监控。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巴拿马至秘鲁西北部的跨安第斯山脉区域;委内瑞拉顺安第斯山脉至玻利维亚中部和巴西西部;巴西东南部的零散分布。
其他:黑喉歌雀(Euphonia vittata)现在被认为是由橙腹歌雀和栗腹歌雀杂交产生的。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橙腹歌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橙腹歌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