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鹨

Long-billed Pipit Anthus similis

长嘴鹨(英文名:Long-billed Pipit,学名:Anthus similis),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鸟类。分布广泛,从非洲到东洋界,及亚洲中南部均有其踪迹。其体型中等偏大,羽毛主要呈沙灰色,腹部白色或淡黄色,具有显著的长尾巴和长而暗色的喙。长嘴鹨的系统分类复杂,存在多个亚种,各具特色。

外形特征:长嘴鹨体长17至20厘米,体重雄鸟30至35克,雌鸟28至31克,未定性别个体(hararensis)体重21.5至29克,未定性别(nicholsoni)体重22至25克。它是一种大型、结实的鹨,上体和胸部条纹变化多样,两翼和尾羽颜色深,眉线明显,喙较长。不同亚种在体型、腿长、羽毛色彩和条纹上有细微差异,如bannermani亚种上部较暗,下部有明显的条纹,而nicholsoni亚种上部棕色,条纹不明显,下部温暖的肉桂色。

鸣叫特征:长嘴鹨的鸣唱由一系列单调而间隔的音符组成,有时断断续续,如'tjup threee tjup tjup threee'或'chreep shreep chew-ee',比纯背鹨沙黄鹨的鸣唱更丰富。叫声包括尖锐的'wheet'或响亮的'che-vlee'。

生活习性:长嘴鹨偏好干燥开阔地带,常栖息于石质或岩石斜坡,植被稀疏的环境,如非洲的干旱和侵蚀严重的草地,常伴有低矮灌木或开放林地。它会在附近放牧过或被火烧过的地面活动,是南非地区火灾后首批造访的岩鹨之一。其分布海拔从低地至2600米,东北非洲海拔1300至1800米。长嘴鹨一般为留鸟,但在喜马拉雅山脉,decaptus亚种冬季会迁至低谷和山脚,jerdoni亚种则下降至海拔900米以下。

生长繁殖:长嘴鹨在3月至4月于塞拉利昂和喀麦隆繁殖,6月至7月在尼日尔,5月至10月在苏丹,4月至5月在肯尼亚,10月至4月在坦桑尼亚北部,9月至11月在马拉维和赞比亚,1月、2月和7月至11月(主要是9月至11月)在津巴布韦,10月至12月在南非繁殖。在以色列3月至7月繁殖,在印度次大陆4月至8月繁殖。它通常一夫一妻制,领地意识强。筑巢于地面,巢由干草制成,内衬细草和根须,通常位于岩石或草丛旁。每窝产卵2至3枚,有时4或5枚;孵化由雌鸟负责,周期约13至14天;雏鸟离巢期约为13至14天。在以色列,其巢常被大杜鹃寄生。

区别辨识:长嘴鹨与其他鹨属鸟类的区别在于其较大的体型、较长的尾巴和喙。与非洲鹨相比,长嘴鹨略大,尾巴和喙更长,上体颜色更深,眉线为肉桂色而非白色。不同亚种之间在羽毛色彩和条纹上有细微差异,例如bannermani亚种上部颜色较暗,下部有重条纹,而nicholsoni亚种上部棕色,条纹不明显,下部温暖的肉桂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长嘴鹨广泛分布于非洲、东洋界以及亚洲中南部,包括阿拉伯半岛和南亚地区。在非洲,常见于干燥和半沙漠地区,以及岩石斜坡和草地。在亚洲,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脚和东北部印度、孟加拉国西北部等地。在印度和缅甸也有分布记录。在以色列,1980年代估计有1500至2000对长嘴鹨。在东北非洲,有迹象显示其分布范围可能向北扩展。

其他:长嘴鹨的食物主要包括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蚱蜢、蟋蟀、甲虫、蝽象、螳螂、蟑螂、白蚁、蚂蚁、黄蜂、蛾类幼虫和成虫以及蜘蛛。它们也会摄取种子和砂砾。长嘴鹨主要在地上觅食,偶尔也会从植被和树枝上捕捉猎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长嘴鹨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长嘴鹨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