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文鸟(英文名:White-headed Munia,学名:Lonchura maj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文鸟属的鸟类。一种小型、身型圆润的梅花雀科文鸟属鸟类,以独特的苍白头部、浓郁的红褐色体羽和厚重银色喙著称。常见于稻田、草原和人类居住区附近,原产自印尼,亦被引入日本和新加坡等地。其性别外观相似,常与同类混群。
外形特征:白头文鸟体长约11厘米,体重11至14克。雄鸟头部呈现白色至烟粉色,颈背为棕灰色,背部、上翼深棕色,尾覆羽具光泽的铜棕色,尾羽深棕色,边缘带铜色;喉部近白色,胸腹灰棕色,两胁棕色,腹部及臀下覆羽黑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冠部和颈背稍暗,下体更淡。幼鸟头部和上体呈棕色,下巴和喉部沙白色,下体淡黄色,喙灰色。
鸣叫特征:叫声柔和,通常发出"preet"或"prit"声,雄鸟的叫声音调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巢中一只鸟会以低沉的"wheeze, waaaaargh waaaargh"声吸引另一只鸟加入栖息。歌声由一系列点击声组成,随后是一连串拉长的"weeeee heeheeeheeeheeeheee"。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草地、稻田、沼泽和芦苇丛,高海拔草地,包括休耕地杂草、象草草地、农田和村庄花园;大群栖息在芦苇丛中。活动范围从海平面至1500米,马来半岛的鸟群会在较高海拔迁徙。主要以未成熟稻谷种子和小型禾本科、莎草科及双子叶植物种子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2月至10月(马来半岛)、2月至7月(新加坡)、2月(爪哇);雄鸟维持大型睾丸长达54至66周,可能随时响应新的繁殖机会。有时在松散的群体中筑巢。求偶时,雄鸟口含草,直立姿势,头部和身体羽毛蓬松,喙向前张开,向雌鸟点头。巢为球形,入口在下方或短颈处,由草制成,内衬细草,建于地面1至7米(多数低于4米)的矮灌木、稻田、高草、棕榈或园艺植物中;有时会占用其他物种的覆盖巢。每窝产卵3至7枚,通常4至6枚;孵化期12至13天;雏鸟出生时皮肤粉红,裸露或有绒毛,蓝白色口裂边缘黑色,黄色腭部有黑色弧线,靠近口裂两侧有黑色条纹,舌无斑点,喙尖有短标记;育雏期21天。
区别辨识:与栗腹文鸟相似,但整体色调较淡,头部和喉咙全白。通过颜色差异和分布区可与同属其他种类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泰国南部、越南南部、马来西亚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包括卫星岛屿)、爪哇和巴厘岛。在日本本州和琉球群岛(冲绳)被引入。
其他:大量被捕获用于贸易,特别是在爪哇。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头文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头文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