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美洲鸢(英文名:Grey-headed Kite,学名:Leptodon cayanensis),是鹰形目鹰科美洲鸢属的鸟类。体长43-54厘米,体重410-605克。其特征为灰白色的头部,黑色的背部,白色的下体,尾巴带有两至三道白纹。幼鸟的形态与成鸟相似,但具有不同的色彩变异。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从墨西哥中东部至阿根廷北部,常见于热带雨林低地,偶尔可达海拔2200米。
外形特征:成年灰头美洲鸢头部呈柔和的灰色,上体黑色,下体白色,尾巴黑色并有三道白色条纹,最上面的一道被隐藏。翼下覆羽黑色,与淡色的次级飞羽形成鲜明对比。虹膜蓝灰至蓝黑色,蜡膜、面部皮肤和腿均为蓝灰色。性别间外观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大,平均比雄鸟大13%,最大可达26%的体型差异和46%的体重差异。幼鸟有三种颜色形态:苍白形态全身白色,包括翼下覆羽和头部,头部包括前额和眼上方区域,具有狭窄的黑色帽状和颈圈,背暗棕色或黑色,尾部有棕色条纹;深色形态头部全黑,腹部有深色纵纹;中间形态头部两侧无白色,腹部白色,胸部有细窄的纵纹。所有幼鸟形态的蜡膜、面部皮肤和腿均为黄色。
鸣叫特征:在繁殖季节较为鸣叫活跃,声音包括类似Trogon的‘wuh wuh wuh’声,更多时候发出‘kek kek kek’的咯咯声,或类似笑隼的‘keyo keyo keyo’声,每系列有15-20个音节。还有类似猫的喵叫声,以及类似Spizaetus鹰鹫的尖锐哨音,飞行中发出类似鸥类的空洞叫声。
生活习性:灰头美洲鸢主要栖息于低地热带雨林,尤其靠近河流和沼泽地带。以昆虫、蜂巢、黄蜂、鸟蛋、小型蛇类、蜥蜴、青蛙和软体动物为食。它会从暴露的栖木上狩猎,尤其是在清晨或傍晚,也会通过攀爬树冠中的树枝进行捕猎。与Buffy-headed Marmosets(金狮狨)有关联,被观察到在巴西东南部与金狮狨共同觅食,捕获猴子惊扰出的大体型蝉。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似乎在哥伦比亚为1月至3月,在哥斯达黎加为3月至7月,在伯利兹和危地马拉为4月至7月。筑巢高度在22至27米之间,位于树冠层或突出的树木上。巢由约100根树枝构成,尺寸约为长40厘米、宽33厘米、深8厘米。每窝产卵1-2枚,卵呈紫褐色一端,其余部分脏白色带小锈色斑点。孵化期约为32-35天,但关于离巢期的数据缺乏,估计为35-40天。
区别辨识:与NE巴西特有种白领美洲鸢相区别,后者具有白色颈环、翼下覆羽和翼前缘,次级飞羽下侧黑色横纹较少;但尾部的白色和黑色条纹数目不是良好的鉴别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在全球范围内不构成威胁,但在某些地区如巴西圣卡塔琳娜州罕见,在里奥格兰德州被视为极危。在哥伦比亚亚马逊地区最为常见。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包括墨西哥中东部至阿根廷北部。
其他:灰头美洲鸢的巢可能容易被忽视,除非进行密集的专业调查。在哥伦比亚,该物种在亚马逊地区最为普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头美洲鸢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