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美洲鸢(英文名:White-collared Kite,学名:Leptodon forbesi),是鹰形目鹰科美洲鸢属的鸟类。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50厘米,特征为蓝灰色体羽,胸腹部羽毛呈白色,翅膀羽毛类似鳞片状。主要栖息于巴西东北部的稀疏松林中,飞翔时翅膀呈"V"形,常在林地边缘高空活动。该物种以小型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等为食。
外形特征:白领美洲鸢是巴西东北部特有的猛禽,身长约为50厘米,体重介于550至580克。头部顶部为灰白色,颈部两侧、肩胛骨顶点、翕和飞羽带白色,尾巴上有一条显著的白色宽带,部分个体尾巴具有两道黑色条纹。头部上半部可呈现白色或灰色,颈后有一圈白色领圈,雌雄皆有此特征。肩羽上存在差异,雌鸟具一条深色肩羽,幼鸟有两条,而雄鸟有三条深色肩羽,位于翼前缘。黑色肩羽与腹侧羽翼形成鲜明对比,初级飞羽和颈部及下体的白色羽毛与灰色的双翼色彩分明。
鸣叫特征:该物种发出的叫声为一系列短促的“kua-kua-kua-kua”,约每秒四声,连续10至20声,通常在飞行中发出,可能引发附近领域内的个体回应。还有一种猫叫般的“eeeAAW”声,常在蝴蝶展示飞行中发出。
生活习性:白领美洲鸢主要栖息于巴西东北部的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森林,偶尔在红树林(Rhizophora spp.)上空飞行。它通常是定居的,但已观察到在甘蔗田间的孤立森林碎片之间移动。对于其捕食技巧和饮食知之甚少,仅有一次记录显示,它从栖息处俯冲,捕获未知(可能为昆虫)的猎物,然后返回同一树枝。
生长繁殖:关于白领美洲鸢的繁殖生态知之甚少。已观察到在10月至1月期间,单个鸟或成对进行快速、缩短翅膀拍打的"蝴蝶"展示飞行,且在4月份发现了一个活跃的巢穴。筑巢于高大乔木的分叉和顶端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鸟巢为浅杯状,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每窝产1-2枚,卵白色有褐色斑点,平均大小为53.1×41.5毫米。
区别辨识:与灰头美洲鸢的区别在于,白领美洲鸢具有白色(而非灰色)的领圈,不同的尾羽图案(三道淡灰色条纹在灰头美洲鸢中),背部羽毛上有斑点,下翼覆羽全白(在灰头美洲鸢中几乎全暗),翅膀前缘有白色,以及次级飞羽下侧的黑色条纹减少(但可变)。可能与混淆,后者在滑翔时翅膀呈二面角或平展,宽而圆,尾羽全白;当停栖时,注意其次级飞羽宽白尖和深色初级飞羽达到或超过尾尖。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CITES II;巴西国家层面:Endangered(濒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巴西东北部,具体包括东部Paraíba、东部Pernambuco、东部Alagoas和南部Sergipe。主要栖息于大西洋森林,偶尔出现在红树林。
其他:该物种曾被认为是的一个变异未成年羽色,但最近详细的形态学分析支持将其视为一个有效的独立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领美洲鸢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领美洲鸢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