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织雀

Clarke's Weaver Ploceus golandi

克氏织雀(英文名:Kilifi Weaver,学名:Ploceus golandi),是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鸟类。体型小巧、形态独特的森林型织雀,雄鸟具黑色头罩与亮黄色腹部,雌鸟色泽暗淡。该种仅分布于肯尼亚东南沿海狭窄地带,常在密林与潮湿林冠中结群活动。

外形特征:体长13厘米,雄鸟23–27克,雌鸟21–25克。雄鸟自头至胸黑色,背部及尾暗橄榄绿,腰亮橄榄绿并具黄色羽缘;翼黑褐,覆羽具宽阔黄边,折叠时形成两道显著翼斑;胸黑与黄腹界限分明,下腹、侧腹及尾下覆羽渐染白色;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淡褐。雌鸟额、头顶及后颈亮橄榄绿,具狭窄黄色眉纹;背、腰同色系但具黑色中央羽干纹;翼黑褐,覆羽具黄色边;脸及耳羽淡黄,喉至胸亮黄并带橄榄绿侧斑;腹、胁白色具黄色条纹,腿灰色带黄纹;虹膜褐色,嘴角灰色。幼鸟似雌鸟,但上体淡绿、条纹稀少,下体近白带黄洗,嘴褐色。两性及幼鸟均具黄色翼缘,飞行时尤为显眼。

鸣叫特征:觅食群体会发出急促的“chek”声及持续的“sss sss”嘶嘶声,飞行时发出尖锐“chip chip”。合唱时呈“电台静电”般的尖细嘶嘶声。其鸣唱尚未被详细描述。

生活习性:仅分布于肯尼亚东南沿海,主要栖息于沿海森林及以短盖豆属(Brachystegia)为主的湿润林地。多在林冠层活动,常结成活跃小群,有时多达30只,偶见百只以上混群。常与弯嘴林戴胜东非黑头黄鹂黑鹃鵙灰背织雀雷氏盔鵙栗额盔鵙混群觅食。推测为留鸟,但8月至翌年3月记录较多,12–2月记录稀少,暗示可能有局部迁移。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直至2013年才首次确认。当年在距马林迪西北的Dakatcha林地发现约400–500巢的繁殖群,巢密集建于一片仅80×30米的湿地中,巢体粗糙编织、侧口低置,筑于挺水高莎草(Cyperus exaltatus)顶端。从筑巢到离巢仅约24–30天(3月23日仍见求偶筑巢,4月7日已喂雏,4月19日群体弃巢)。巢内食物几乎全部为昆虫,其中约60%为不同大小的幼虫,其余包括蚱蜢、蟋蟀等。卵及雏鸟特征尚未描述。幼鸟记录见于1–2月、4月及7–8月,9月亦见雄鸟具繁殖状态,暗示该种可能在3–6月及11–12月两个雨季均有机会繁殖,具一定机会性。

区别辨识:灰背织雀外形相近,但克氏织雀具明显的黄色翼缘、更细长的嘴及雄鸟黑色头罩与黄腹的鲜明对比,可据此区分。

保护现状:IUCN: EN(濒危)。分布极为狭窄,属于“东非沿海森林”特有鸟区(EBA)。20世纪80年代初估计全球种群不足4000只,此后无再评估,推测仍在下降。主要威胁为林地开垦、选择性伐木及薪柴、雕刻材砍伐。核心栖息地Arabuko-Sokoke森林保护区约350平方千米被其占据,Dakatcha地区亦有记录,但部分山丘正被大规模清林改种水果。

地理分布:仅见于肯尼亚东南沿海:马林迪附近的Malindi区域、Arabuko-Sokoke森林保护区、Dakatcha林地(Sabaki河以北)以及Galana牧场东部至Marafa、Hadu一带。繁殖记录目前仅确认于Dakatcha的Arbamukenge湿地,Arabuko-Sokoke森林内4–7月几乎未见,8月起携幼鸟返回,可能非该森林的主要繁殖地。

其他:克氏织雀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克氏织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克氏织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