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黑额织雀(英文名:Vitelline Masked Weaver,学名:Ploceus vitellinus),是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鸟类。雄鸟会展现出鲜艳的黄色羽毛,黑色面具覆盖眼周至喉咙,以及红眼和黑色喙。广泛存在于草原生境。
外形特征:赤道黑额织雀体长约14厘米,体重18-22克。繁殖季雄鸟具有鲜明特征,额头有窄黑带,面罩黑,冠部呈栗褐色,颈金色黄,背部绿黄有淡暗条纹,臀部黄,尾橄榄绿,翼上部暗棕,羽缘黄。非繁殖季雄鸟和雌鸟较暗淡,背部橄榄棕,翼和尾有黄边,腹部淡色,虹膜红色,喙黑,腿棕色。雌鸟相似,但色彩更柔和。幼鸟似非繁殖季雌鸟,上部更橄榄绿,虹膜棕,喙角棕。
鸣叫特征:赤道黑额织雀的鸣唱为一系列嘶嘶声,间杂着粗糙音、哨声和啾啾声,短形式为“chick-chikleewer-chi”。接触叫声为尖锐的“pink”声。
生活习性:赤道黑额织雀常以群居形式出现在多种草原生境中,活跃于地面和低树丛中,主要以种子和昆虫为食。迁徙模式依地理位置而异,部分地区为留鸟,其他地区则随季节迁移。
生长繁殖:繁殖期多在雨季前后,雄鸟会独力编织巢穴,形状为椭圆或梨形,结构紧密,入口短或无隧道,悬挂于单点,常见于离水源不远处。巢由雄鸟编织,吸引雌鸟前来产卵。每窝产卵2-4枚,蛋色蓝白至绿色,平均尺寸19.5x13.2mm。雌鸟孵卵,孵化期12-13天,雏鸟期14-16天。巢可能被其他鸟类如环喉雀和红颊蓝饰雀侵占。
区别辨识:赤道黑额织雀与其他织雀的区别在于其繁殖季雄鸟的栗色冠而非黑色,以及红色的眼睛。非繁殖季的个体通过体型、颜色和红色眼睛谨慎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毛里塔尼亚西南部、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马里南部、布基纳法索、加纳东至乍得南部、中非共和国北部、苏丹南部、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埃塞俄比亚中部和南部、索马里西北部和南部、乌干达西北部、肯尼亚东北部,向南至坦桑尼亚中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赤道黑额织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赤道黑额织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