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岛鸬鹚

Kerguelen Shag Leucocarbo verrucosus

克岛鸬鹚(英文名:Kerguelen Shag,学名:Leucocarbo verrucosus),是鲣鸟目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分布于南印度洋凯尔盖朗群岛的特有种,这种鸬鹚以独特的粉红色脚蹼、橙黄色疣状额瘤和蓝色眼圈而知名,但其翼上并无白色条纹。体型较小,是蓝眼鸬鹚中最矮小的一员。

外形特征:成年克岛鸬鹚长约65厘米,体重介于1700至3300克之间,翼展可达110厘米。头部具有细长的竖立羽冠,从头顶延伸至喙下,甚至到脸颊区域,均为深黑色,带有蓝绿色光泽。颈部后部及背部包括大腿外侧呈黑色,带蓝绿色光泽。有时头和背部可见白色发丝般的绒羽。肩羽和上翼覆羽光泽更偏向青铜绿色。上体通常无白色,或仅少数翼下覆羽为白色;下体白色较宽,尤其是在头部下部和颈上侧面。随着繁殖季节的进展,羽冠显著减少或消失,白色绒羽同样消失,羽毛光泽减弱。虹膜深棕色。额头两侧有非常显眼的鲜亮姜黄色疣状额瘤。面部皮肤除蓝色眼圈外为黑色。喙基部、下颌基部和喉囊的裸露皮肤为深棕色,密布细小黄色突起。繁殖季节外,额瘤变小,颜色转为较淡的橙色;眼圈变为较暗的蓝色,其余面部皮肤颜色较浅,类似额瘤但更暗淡。喙为深灰色,尖端颜色较浅,呈角褐色调。腿和脚为粉色,关节和蹼上有变化的暗棕色调。雌雄相似。幼鸟上体深棕色,翼覆羽和飞羽尖锐,下体颜色变化大,常呈现暗白底色夹杂棕色污渍,虹膜棕色,无额瘤,面部皮肤暗淡,腿为棕色。逐渐成熟,新羽光泽增强,逐渐获得白色下体;翼覆羽磨损后边缘或尖端呈白色,裸露部分颜色介于两者之间。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呻吟的呼噜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南印度洋的凯尔盖朗群岛海岸附近水域,主要在海湾和峡湾等海岸线复杂地带觅食,一般不会远离海岸超过约6公里。夏季在海藻丛中觅食。主要以鱼类和海胆为食,偶尔在船只旁水面觅食。通过追逐潜水的方式觅食,5月至10月间有时会形成由几百只组成的线性群体,依次潜水和浮出水面。1月至2月期间,大多数单独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记录在9月至翌年1月,主要集中在10月至11月,因繁殖群落而异。通常在小规模的核心群落中繁殖,每群约3至30对,但在库尔贝特半岛和圣女贞德半岛形成多达400个巢穴的大型繁殖群落。巢建于悬崖或岩石突出处的平台或裂缝中,由海藻和草构成,加固并混合了泥土和排泄物。若巢穴完好,可在接下来的季节中重复使用。产卵数通常为2至4枚(平均2.8枚),孵化期约为29至30天;雏鸟出生时无毛,发育出烟灰色绒羽。

区别辨识:与其他蓝眼鸬鹚相比,克岛鸬鹚体型更小,头部两侧黑色面积更大,上体几乎无白色,翅膀和背部无白色条纹。与L. atriceps albiventer、L. a. melanogenis和L. a. purpurascens的头部图案最相似,但黑色有时会延伸到脸颊区域。繁殖季节时,额瘤尤为明亮和突出,类似于L. a. albiventer,且喙基周围面部皮肤倾向于比相似物种更亮的黄色调。腿部颜色往往较为暗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印度洋中的凯尔盖朗群岛是克岛鸬鹚的唯一繁殖地。该群岛位于南印度洋中南部。

其他:有时观察到凯尔盖朗群岛东部出现具白色翼条的个体,可能暗示着近期L. a. melanogenis或L. a. nivalis的个体到达,随后可能与当地种群杂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克岛鸬鹚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克岛鸬鹚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