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黑䳭

Black Wheatear Oenanthe leucura

白尾黑䳭(英文名:Black Wheatear,学名:Oenanthe leucura),是雀形目鹟科䳭属的鸟类。体型较大,长约16至18厘米。雄鸟全身几乎全黑,仅尾部、臀部和腹下部为白色,尾羽中央呈黑色,形成独特的‘倒T’标记;雌鸟则为较暗的棕色。该鸟种分布于西南欧和北非西部,繁殖区域包括西班牙南部和北非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雄性白尾黑䳭体长16-18厘米,体重37-44克。雄鸟全身深黑色,除尾部、臀部和腹下部显白色;尾羽具黑色中心和均匀的宽终端带。雌鸟颜色更接近烟熏褐色,而幼鸟颜色比雌鸟更为暗淡。亚种riggenbachi的雄鸟体色带有棕色调,光泽较弱,雌鸟比标准亚种雌鸟颜色更浅。

鸣叫特征:白尾黑䳭的鸣唱是一系列短暂悦耳的乐句,每句持续2-4秒,中间停顿2-8秒,由颤音组成,起始和结束时伴有较为粗糙的咔嚓声或刮擦音,类似于孤独鸫的叫声,如“chokereu-keu-keke”。叫声包括平滑的哨声“eee eee”。

生活习性:白尾黑䳭栖息于陡峭的岩石荒漠景观,如岩壁、散落的巨石、裸露地面和稀疏灌木丛,常在峡谷、溪谷、斜坡等地形。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高于白冠黑䳭在北非的分布。其食谱以昆虫为主,包括甲虫、蚂蚁、蚱蜢、蝴蝶、飞蛾及其幼虫等,偶尔食用浆果和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月至6月,主要在3月至5月期间。在南西班牙,筑巢活动始于2月中旬,产卵大多从3月中旬开始,最迟的窝可能出现在7月初。一对白尾黑䳭可以尝试多次繁殖,最多五次,在一个季节里大多数对可以抚育多达三窝幼鸟。巢穴位于岩石下、草丛中,或在岩石、河岸或墙壁上的洞穴中,高1.5-3米,有时高达8米。孵化期为14-15天,有时可达17-18天;幼鸟期约为15天,离巢时并未完全长成羽毛。

区别辨识:白尾黑䳭白冠黑䳭的区别在于,白尾黑䳭的尾部中央有一黑色倒“T”标记,而白冠黑䳭尾部仅有黑色中心。此外,白尾黑䳭从未有白色的冠羽,但年轻的白冠黑䳭也可能缺乏这一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欧洲西南部,以及非洲北部。在欧洲,主要繁殖于西班牙南部;在非洲,分布于西部北非地区。

其他:白尾黑䳭曾于法国南部繁殖,但目前该地区已不再有繁殖记录。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尾黑䳭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