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利石䳭(英文名:Canary Islands Stonechat,学名:Saxicola dacotiae),是雀形目鹟科石䳭属的鸟类。仅在加那利群岛东部的富埃特文图拉岛上发现,偏好干燥的河床与开阔地带的灌木丛顶或围栏上栖息。其体型与非洲石䳭相似,雄鸟具有独特的白色眉纹和喉部,尾羽和臀部呈深色;雌鸟颜色较为淡雅,尾部和臀部亦为深色。鸣声为短促而悦耳的上下哨音和短颤音,叫声则干燥的‘trk trk’。
外形特征:加纳利石䳭体长约11至12.5厘米。雄鸟头部和面部黑色,有狭窄的白色眉纹,更宽的白色半领圈延伸至白色下巴,背部灰色,其余上体部分与非洲石䳭相似,胸部有一小块橙红色,逐渐过渡到几乎全白的下体;刚换羽时,上体颜色更深,白色部分不明显,臀部浅灰棕色,下方更淡的橙红色扩散。雌鸟上体有黑色斑纹,暗褐色,臀部灰色,眉纹淡黄褐色,下体奶油色;刚换羽时,上方更淡更灰,下方更黄,臀部黄棕色。幼鸟似雌鸟刚换羽状态,上体有淡黄色条纹,胸上有黑色点状斑。
鸣叫特征:雄鸟的鸣唱类似于,发出粗糙的‘bik-bizee-bizeeu’和变体;在飞行歌唱时,会转换为柔和的云雀般的‘liu’和响亮的沙哑‘screeiz’。叫声包括细高的‘seit’或‘sueet’在接触报警时,更紧张时发出刺耳的‘chup’。
生活习性:加纳利石䳭栖息于覆盖有灌木植被的岩石山坡,常见植物有aulaga(Launaea arborescens)、盐角草(Salsola vermiculata)和盒刺(Lycium intricatum),还有多肉大戟(Euphorbia obtusifolia)、烟草(Nicotiana glauca)和毛茛(Senecio kleinia)。它们在石头田和干涸的水道(barrancos)中觅食,避开熔岩和沙滩。偏好斜坡覆盖率较高的微生境,而避开被小石头覆盖的区域。它们选择有大石头的斜坡,而避免被小石头覆盖的地方。一般在海拔200米以上和坡度超过20%的较陡地形活动,但也占据低密度的较低和平坦区域。
生长繁殖:繁殖与冬季降雨的时间和程度相关,有时最早在1月开始,但主要在2月中旬至3月底,幼鸟最晚可能在5月末。双窝繁殖罕见,可能仅在湿润的冬季/春季发生。巢为坚实的杯状,由植物茎和根构成,大量使用Salsola,内衬山羊毛,置于石头和岩石间的地面(通常是斜坡),在仙人掌丛、灌木下或低矮的墙或水道边,常被悬垂的石头或灌木遮蔽。卵数2至5枚,通常4枚,淡蓝绿色,有细小的红棕色斑点或斑纹;孵化期13至15天;雏鸟期16至18天;离巢后依赖时间未报告,但在一例中,第二窝蛋在前一窝幼鸟离巢后仅23天就孵化了。
区别辨识:与非洲石䳭相比,加纳利石䳭雄鸟具有独特的白色眉纹和喉部,雌鸟颜色更为淡雅。在鸣唱和叫声上也有细微差别。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仅限于加那利群岛东部的富埃特文图拉岛(非洲:加那利群岛东部)。
其他:加纳利石䳭的种群数量可能受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波动,干旱年份数量下降,连续雨季则数量增加。沙漠化、家畜放牧、旅游业建设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管理应着重保护大型石头田和barranco生境,斜坡至少有50%的灌木覆盖和大石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加纳利石䳭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加纳利石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