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头矶鸫(英文名:Blue-capped Rock Thrush,学名:Monticola cinclorhyncha),是雀形目鹟科矶鸫属的鸟类。俗名: 臭皮翠、白喉矶鸫、白喉石鸫、葫芦翠、虎皮翠,亦被称为臭皮翠、白喉矶鸫、白喉石鸫、葫芦翠、虎皮翠。该物种以其鲜明的外部特征著称:雄鸟拥有醒目的蓝色头部,黑色面具,橙色臀部和下体,雌鸟呈灰色棕色,腹部带有鳞片状花纹。蓝头矶鸫广泛分布于阿富汗至缅甸和印度南部的多岩山地林间。
外形特征:雄性蓝头矶鸫拥有明亮的中蓝色冠顶和喉咙,被一块黑色斑块隔开,从眼窝延伸至耳羽,背部黑色,翅膀边缘蓝色,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飞行中的白色翼带;下体和下背部呈锈红色,尾部带蓝黑色调。雌鸟呈灰色棕色,腹部有重叠的灰棕色斑点,喉部中央有一条模糊的白色条纹。幼鸟类似雌鸟,但上体有白色斑点,尽管年轻雄鸟的白色翼斑仍然存在。
鸣叫特征:蓝头矶鸫的告警声为粗哑的喘息声。其鸣声为一系列单调重复的类似鸫的叫声,但音质不甚清晰。
生活习性:蓝头矶鸫栖息于多岩石的山地森林,夏季在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区域繁殖,冬季迁徙至印度南部的低地,主要在西方和东方高止山脉过冬。它们在受到惊扰时会飞到树上静止不动,展示行为包括从树顶拍打双翅而下,同时鸣唱。冬季,蓝头矶鸫有时会加入小型群落,甚至与其他物种混合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蓝头矶鸫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密集森林中筑巢。已观察到它们将蜥蜴(Scincella himalayana)和毛虫带回巢中喂养幼鸟。
区别辨识:蓝头矶鸫与白喉矶鸫极为相似,但蓝头矶鸫雄鸟缺乏明显的白色喉块,喉部呈蓝色。此外,蓝头矶鸫的分布区域仅限于西藏东南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蓝头矶鸫的繁殖区域包括阿富汗东部(哈里亚布河谷和萨法德科山)、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和中部,向东延伸至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部边界。冬季,它们迁徙至印度南部的低地,主要在西方和东方高止山脉过冬。
其他:蓝头矶鸫在冬季有时会加入由不同物种组成的混合觅食群落。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头矶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头矶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