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胁蓝尾鸲

Red-flanked Bluetail Tarsiger cyanurus

红胁蓝尾鸲(英文名:Red-flanked Bluetail,学名:Tarsiger cyanurus),是雀形目鹟科鸲属的鸟类。俗名: 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约15厘米),雄鸟拥有鲜明的蓝色上体和橘黄色两胁,与白色的腹部形成鲜明对比;雌鸟及幼鸟则为褐色,但保留了蓝色的尾羽。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从芬兰至日本,冬季迁徙至东南亚,包括印度次大陆、台湾、北方印支半岛等地。

外形特征:雄鸟长约13-14厘米,体重10-18克,上体深蓝色,头部、肩部、臀部和尾基尤为亮丽,具狭窄的白色眉纹;下体白色,胸部微带淡黄色,两胁橙红。雌鸟和幼鸟橄榄褐色,尾部和臀部蓝色,喉部白色,脸部和胸部淡黄褐色,两胁橙红。喙和腿黑色。

鸣叫特征:鸣声为一系列明亮悦耳的颤音,起始上升随后下降,如‘tree trr-tretritt’或‘whew-wee-whew-wee-wee-wellu-it’。叫声包括升调的‘heed’和低沉的蛙鸣式‘tok-tok-tok’或‘kr-kr-kr’。

生活习性:栖息于成熟泰加森林和山地森林,偏好潮湿、苔藓覆盖的区域。迁徙时可见于公园、森林边缘和各种林地。以昆虫为主食,秋季会食用浆果。迁徙和越冬于东南亚和日本南部。

生长繁殖:繁殖季为5月至8月,筑杯状巢于树洞、土坎或洞穴中,由苔藓构成,内衬兽毛和松针。每窝产卵3-7枚,多为4-5枚,卵纯白或带少许红褐色斑点,孵化期约15天,雏鸟留巢期13天左右。

区别辨识:白腹蓝鹟区别在于后者腰、小覆羽及眉纹为亮丽海蓝色,喉部灰度更重。与棕腹林鸲区别明显,后者雄鸟上体钴蓝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与白眉林鸲区别在于腹部颜色和眉纹长度。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应注意保护,防止过度捕捉。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从芬兰至日本,越冬于东南亚、日本南部、台湾、北方印支半岛等地。在中国,繁殖于东北部及喜马拉雅山区,越冬于南方。

其他:种群数量普遍,但在一些地区因捕捉作笼养和出售而受到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胁蓝尾鸲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胁蓝尾鸲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