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鹟

Dark-sided Flycatcher Muscicapa sibirica

乌鹟(英文名:Dark-sided Flycatcher,学名:Muscicapa sibirica),是雀形目鹟科鹟属的小型鸟类。分布广泛,自亚洲中部至亚洲东南部。在繁殖季节偏好较高海拔的森林环境,而在迁徙和冬季,则可见于多种开放森林和园林地带。其独特的‘脏胸’外观和明显的白色眼圈使其易于识别。

外形特征:乌鹟体长约13至14厘米,上体呈深灰褐色,翼上可见淡色的翼条和淡边的三级飞羽。胸部和两胁带有变化不一的暗灰色条纹。具有明显的白色喉部和半颈环,腹部中心和下腹为白色,尾下覆羽白色带暗色羽缘。喙短而黑,脚黑色,眼大,环绕着醒目的白色眼圈。成鸟两性相似,但幼鸟上体有淡斑点,胸部斑驳,翼羽末端呈淡黄色。

鸣叫特征:乌鹟的鸣唱为一系列细薄、高音的音符,伴有颤音和哨声。其叫声则是一种金属质感的叮咚声。

生活习性:乌鹟栖息于山区或山麓的森林中,常见于林下植被层及林间。它们的觅食策略是在裸露的低枝上等待,然后突然出击捕捉过往昆虫。其活动范围包括海拔高达4000米的山地。

生长繁殖:繁殖期间,雌鸟会在距地面约5米高的针叶林横向侧枝上建造杯状巢,有时也会利用树洞。每窝产卵3至4枚,由雌鸟孵卵,期间雄鸟会提供食物。

区别辨识:乌鹟北灰鹟灰纹鹟的区别在于,后者下体较为素淡,而乌鹟下体有白色且具明显的灰色条纹。此外,乌鹟的翼长过尾的2/3,而北灰鹟的翼长较短。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亚大陆的东帕里亚尔地区,包括南西伯利亚、蒙古、东北中国、朝鲜北部、日本的北海道和本州北部。迁徙和越冬时分布于东北印度、孟加拉国、中国南部、台湾、东南亚至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和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及库利翁岛。偶见于阿拉斯加、冰岛和百慕大。

其他:乌鹟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乌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