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尾地鸫(英文名:Bassian Thrush,学名:Zoothera lunulata),是雀形目鸫科地鸫属的鸟类。中等体型、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鸫科鸟类。分布广泛,自澳大利亚东北至东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岛,以及部分较大岛屿如巴斯海峡和袋鼠岛。平均长度介于27至29厘米,体重约100克。绿尾地鸫栖息于林地、雨林和灌木丛,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季节性游荡习性。
外形特征:绿尾地鸫拥有深橄榄棕色的上体,带有明显的黑色鳞状斑纹;下体较淡,亦具黑色鳞状斑点;喉咙白色,其余下体白色。嘴部中等大小,黑色,下颚较浅色;腿肉色。幼鸟上体暗纹更细,下体斑点多于鳞状。成年绿尾地鸫与小虎斑地鸫相似,但前者上体鳞纹更重,臀部至尾部呈橄榄色无红褐色调,翅膀尖端更白,翼条较长。
鸣叫特征:绿尾地鸫的鸣唱由一系列三声远传的哨音颤音组成,首尾两声平稳,中间一声上扬,‘wheeer-aoo-whooo’,有时会继续为柔和的颤音亚歌。叫声包括高升的‘seep’作为接触信号,高音断续的蟋蟀般的‘chi-lit’在轻微警戒时发出,拉长的上升‘seeeee’回应‘chi-lit’,喂养幼鸟时发出平坦的‘seeeee’。
生活习性:绿尾地鸫栖息于潮湿森林,常在落叶层中觅食,以蚯蚓、昆虫、软体动物和落果为主食。它采用静止-启动的觅食模式,静听并探查地面,成功率约为每4分钟一只蚯蚓,喂养双胞胎时提高至每分钟两只。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7月至次年1月。筑巢为圆形杯状,由树皮条、树叶和草构成,外部伪装有绿色苔藓,内部铺垫根须,通常建于离地面高达15米的树桩、树蕨冠顶、高灌木或树木中。每窝产卵2至3枚,颜色从淡石灰色到淡奶油灰色,密布红褐色斑点。孵化期未知;雏鸟期14天。种族halmaturina的世代长度估计为4年。
区别辨识:绿尾地鸫与黄尾地鸫相比,嘴部显得更大,上体标记更不明显,尾巴角落无白色,而黄尾地鸫在飞行或整理羽毛时可见。欧歌鸫的下体有斑点而非鳞状标记。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绿尾地鸫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东南部、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岛,也在巴斯海峡的一些较大岛屿和袋鼠岛上发现其踪迹。
其他:绿尾地鸫在非繁殖季节可能表现出游荡倾向,但总体而言,它被认为是一个留鸟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绿尾地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绿尾地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