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地鸫(英文名:Russet-tailed Thrush,学名:Zoothera heinei),是雀形目鸫科地鸫属的鸟类。栖息于温带森林和热带湿润低地森林。
外形特征:体型较大,成鸟上部呈深橄榄褐色,布满黑色鳞状斑纹,有两个浅棕色的翼带;喉咙白色,脸颊条纹呈淡红褐色;上胸淡红褐色,其余下部白色,均布满黑色鳞状斑纹;喙浅褐色;腿灰色偏粉或灰黄色。与绿尾地鸫相似,但略小,眼看似更大,臀部和上尾温暖的赤褐色,翼尖有更多白色。雌雄相似,幼鸟与成鸟非常相像,但暗色斑点不那么明显。
鸣叫特征:鸣唱独特而纤细,下降音调的'whee-doo'声,与绿尾地鸫截然不同。
生活习性:以蠕虫和软体动物为食,也会吃一些果实。在森林地面觅食,日出前后会到边缘地带和道路上。在新几内亚,Papuensis亚种被报道在觅食时缓慢摇摆。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8月至次年1月。巢为大型杯状,由树皮条、干草和树叶制成,覆盖苔藓,内衬细根,置于离地高达15米的树杈或旧树桩上,隐蔽得很好。产卵数2-3枚(在新几内亚为2枚),蛋壳颜色为浅绿蓝至天空蓝,带有稀疏的栗色和陶土色斑点。无更多信息。
区别辨识:与绿尾地鸫相比,黄尾地鸫具有较小的喙外观,对比度更高的上部标记,飞行时尾端白色可见,而Bassian没有。此外,翼带在成年黄尾地鸫中比Bassian更突出。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新几内亚至St. Matthias(俾斯麦群岛中北部)、舒瓦瑟尔岛(所罗门群岛中北部)和澳大利亚中东部。
其他:存在四个亚种:Papuensis、Eichhorni、Choiseuli和Heinei,各自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尾地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尾地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