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背地鸫(英文名:Chestnut-backed Thrush,学名:Geokichla dohertyi),是雀形目鸫科少斑地鸫属的鸟类。一种引人注目的地鸫,具有黑白色头部图案,栗色背部,醒目的白色翼纹,黑色胸部,侧腹有大型黑色斑点,腹部白色。幼鸟上部有栗色斑点,下部为带有黑色斑点的淡黄色,翼上有淡黄色条纹。该物种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低地和山麓森林,包括龙目岛至帝汶岛的小巽他群岛,属于华莱士区的特有种。
外形特征:成鸟长16至18厘米,头呈黑白色,背部栗色,翼上有显著的白色标记,胸部黑色,侧腹有大块黑色斑点,腹部白色。幼鸟头部和背部有栗色条纹,面部和喉咙淡黄色,胸部有黑色斑点在锈色背景上,下体淡白色。两性相似。
鸣叫特征:鸣唱由一系列富于节奏感的音节组成,间隔约1秒,每个音节包含3至7个清澈悦耳的哨声,伴有更复杂的交织旋律。叫声包括粗糙的音符、单一的平缓哨声和非常高的尖锐哨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封闭冠层的半常绿低山和高山森林,偶尔出现在退化生境,如村庄灌木丛。关键生境因素包括高树密度、高树、密集的冠层覆盖和高海拔,偏好高海拔原始森林。在地面觅食,也可见于树木中,最常见于中间层次。偶尔成群活动,最多五只,在结果的树上觅食,有时与栗顶地鸫一起。
区别辨识:与红背地鸫相似,但头顶全黑色,脸部更多白色;下体不同,胸部黑色斑点宽泛且不规则地涂抹在白色腹部中央,沿胸部侧面和侧腹有暗锈色;喙黑色;腿白色或肉粉色。幼鸟头顶和背部有栗色条纹,面部和喉咙淡黄白色,胸部黑色斑点在锈色背景下,下体淡白色。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龙目岛至帝汶岛(西部至小巽他群岛东部)。具体地点包括Lombok、Sumbawa、Flores、Sumba、Alor和Timor。
其他:自2011年10月以来,包括柏林动物园、Birdworld、Bristol Zoo在内的多个欧洲机构成功繁殖了这一物种,目前有91只栗背地鸫在这些机构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背地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背地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