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牛椋鸟(英文名:Red-billed Oxpecker,学名:Buphagus erythrorynchus),是雀形目牛椋鸟科牛椋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东非至南部非洲的广阔区域,以独特的红嘴和红眼为其显著特征。该物种在非洲大草原上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共生,以其清创护理工作和警报功能而闻名。
外形特征:红嘴牛椋鸟体型类似乌鸫,橄榄褐色,具有醒目的全红色喙和环绕红眼的黄色裸露皮肤。幼鸟的喙色暗淡,无鲜艳的嘴和眼色彩。成鸟两性相似,头部至喉部暗橄榄褐色,背部颜色较浅,翅膀和尾部深橄榄灰色,胸部至尾下覆羽呈较浅的棕色,大腿部深棕色。虹膜颜色从黄色到红色,眼周裸露皮肤黄色,喙侧扁而近中部略膨大,鲜红色,腿灰棕色至黑色。
鸣叫特征:红嘴牛椋鸟在飞离大型哺乳动物时,会发出特有的“tsik-tsik”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大草原林地和农田,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依赖于大型野兽或家畜存在,几乎全天候附着在其身上。它们在这些宿主身上寻找并清除蜱虫、螨虫、虱子、蚂蟥和咬人蝇等外寄生虫,偶尔吸食宿主血液。红嘴牛椋鸟需树木栖息和繁殖,通常在树洞中筑巢。
生长繁殖:红嘴牛椋鸟随雨季繁殖,筑巢于树洞中,由毛发、干粪、草和根须构成,巢高1至15米。每窝产2至5枚蛋,平均3枚,蛋壳白色至乳白色,常有红褐色和紫灰色斑点。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12至13天,雏鸟喂养期27至30天,幼鸟21天后能自食,40天后成鸟不再喂养,但在某些情况下,助手鸟可能持续喂养至90天。
区别辨识:红嘴牛椋鸟与黄嘴牛椋鸟的区别在于后者有黄色的喙基和淡色臀部,且缺乏眼周裸露皮肤。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东部至南部,从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南至纳米比亚东北部、博茨瓦纳和南非东北部,包括东非大裂谷的国家和地区。
其他:红嘴牛椋鸟对控制大型哺乳动物的外寄生虫有积极作用,但对家畜直接吸血的行为可能造成伤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嘴牛椋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嘴牛椋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