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鹭(英文名:Pacific Reef Heron,学名:Egretta sacra),是鹈形目鹭科白鹭属的鸟类。俗名:黑鹭鹭,又称太平洋岩鹭或东方岩鹭,具有两种色型的小型鹭类—白色型和灰色型,后者更为常见。广泛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该物种在新西兰被视为‘Nationally endangered’(全国性濒危),在中国大陆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岩鹭体型中等,长度约57至66厘米,翼展90至110厘米,平均重量约为400克。呈现明显的非性别二态性,存在纯白色('光'形态)和炭灰色('暗'形态)两种形态。幼鸟的羽毛颜色较暗淡,带棕色。不论形态,岩鹭都拥有黄绿色的腿脚,褐色喙,金黄色的眼睛,面部周围区域呈绿黄色。
鸣叫特征:叫声描述不详,但在觅食时会发出类似北方乌鸦的‘ork’声或深沉的‘gruk’声,受惊时发出‘crraw’声,飞行时会发出鼻音的‘gyaaah, gyaaah’声,还有柔和的‘nyarp’声或更粗糙的‘nyaah’声。
生活习性:岩鹭是典型的海岸鸟类,偏好岩石海岸、珊瑚礁、近海岛屿、红树林、泥滩,偶尔出现在内陆河流、淡水沼泽、稻田和垃圾堆。它们主要以小型鱼类、螃蟹、贝类、昆虫和蜥蜴为食,有时还会捕食燕鸥雏鸟或迫使成鸟吐出猎物。觅食方式多样,包括缓慢行走、快速行走、奔跑、跳跃、拍打翅膀、展翅、掠食、搅动水面、潜水等。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如印度为5月至7月及9月,马来西亚为5月、6月和11月,西爪哇为9月至次年4月,新西兰为9月至12月。筑巢于地面、悬崖、灌木或小树上,巢由树枝构成,内部铺有叶子和草,直径约40厘米。每窝产卵2至5枚,卵呈淡绿色或淡蓝色,孵化期25至28天,由双亲共同承担。雏鸟孵化后约50天离巢,但3周左右便离开巢穴。
区别辨识:岩鹭白色型与大白鹭、中白鹭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小、腿脚黄色而非黑色、羽饰较短、姿态更加弯曲。与白鹭相比,岩鹭更为壮实,体型更重,腿更短,腿脚黄色,与繁殖期黄嘴白鹭相比,岩鹭喙更粗,腿更短,冠毛更短,背部羽饰不到尾部,腿黄色。灰色型在范围内更为独特,但可能与白脸鹭或西岩鹭混淆,前者头部深色,体型更壮实,后者结构完全不同,长身、厚颈、大头、短腿、长喙。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岩鹭广泛分布于远东、澳新界,包括孟加拉国南部沿海和安达曼群岛至琉球群岛(日本南部),澳大拉西亚(除最南端外岛),美拉尼西亚至土阿莫土群岛(波利尼西亚东部)。在中国大陆,主要见于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其他:岩鹭在新西兰的保护状态被列为‘Nationally endangered’(全国性濒危),在某些地区由于生境的污染与破坏,导致其数量显著下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岩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