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鹭(英文名:White-faced Heron,学名:Egretta novaehollandiae),是鹈形目鹭科白鹭属的鸟类。常见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浅水湿地。中等体型的鹭,以灰蓝的羽毛、白色的面部标记和黄色的腿著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和农业灌溉,白脸鹭的数量有所增长。
外形特征:白脸鹭身高约58-69厘米,体重在500-550克之间,翼展可达106厘米。成鸟主要呈淡蓝灰色,脸部、额头、冠部、下巴和上喉部白色,肩胛和侧翼有粉棕色调,尾巴深灰色,胸部有长而尖的胸羽,颜色从浅栗色到青铜色不等。下体非常淡灰色。幼鸟比成鸟更淡更暗,脸部白色较少,喉咙有淡粉色线,缺乏成鸟的红色胸部和背部灰色羽毛,下体更棕色。
鸣叫特征:最常见的叫声是在飞行、互动或争斗时发出的沙哑的‘graak’或‘graaw’声,以及在巢穴换岗时的‘gow, gow, gow’或‘graak’声。还有在感到危险时发出的高音‘wrank’、‘ooooooh’或‘aaarrrgh’声。
生活习性:白脸鹭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湿地,包括淡水和咸水环境,高度从海平面到约1500米。它们也会出现在稻田、草地、机场、高尔夫球场、城市公园、果园和垃圾堆。它们通常白天活动,尤其在早晚最为活跃,可能也会夜间觅食。它们以小型鱼类、两栖动物、昆虫、甲壳类动物、蠕虫和蜗牛为食,偶尔会吃腐肉。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与降雨和局部洪水有关,主要在南半球的10月至12月。白脸鹭一般单独繁殖,巢间距可达2-3公里,但也可能形成小至大的群落。巢建在4-40米高的树上,通常靠近水源。每窝产3-5枚淡蓝绿色的蛋,孵化期约为24-26天,由双亲共同承担。雏鸟38-42天后离巢,但可能会与父母待更长时间。
区别辨识:与苍鹭相比,白脸鹭较小、更纤细,脸部更白,而暗色型的岩鹭则整体更深色,喙较粗,脸部无白色。白脸鹭与岩鹭的区别在于后者腿部更粗壮,腹部颜色更均匀,而白脸鹭的头部和颈部全白,喉咙有黑色斑点,腿部黑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白脸鹭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帝汶岛、新喀里多尼亚、斐济和汤加。它们也出现在爪哇岛、印尼苏拉威西岛北部、新几内亚南部和所罗门群岛。
其他:白脸鹭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因森林清理和农业灌溉而受益,数量有所增加。它们最近已扩展到南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几个岛屿,如查塔姆群岛、圣诞岛、诺福克岛和斐济。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脸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