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嘲鸫(英文名:Martinique Thrasher,学名:Ramphocinclus brachyurus),是雀形目嘲鸫科白胸嘲鸫属的鸟类。马提尼克岛特有种,当地称“moqueur gorge-blanche”。中等体型的地栖鸣禽,以醒目的纯白下体和暗红眼为最主要特征,仅残存于该岛加勒比半岛不足500公顷的落叶季雨林中。全球成鸟估计仅200–400只,极度濒危。繁殖期4–9月,罕见地采用合作繁殖:部分子代留巢协助父母抚育下一窝雏鸟。
外形特征:雌雄同色,雄鸟略大。成鸟上体及体侧深褐至近黑,背羽微带摩卡色光泽;喉、胸、腹纯白,两胁与尾下覆羽渐转灰褐;飞羽与尾羽羽轴栗色;嘴长而略下弯、黑色;成鸟虹膜深红。刚离巢的幼鸟通体暖巧克力褐色,腹部灰白;约一月后胸羽转白。第一年鸟覆羽具赤褐色羽缘,虹膜仍褐,借以与成鸟区分。
鸣叫特征:鸣声简单,以短促沙哑的“tschhh”警戒音最常见,常连续发出;领域防御时发出持续、多变且带金属鼻音的叫声。偶发简短乐句,被描述为“chek-chek-check”。雏鸟发出尖细乞食音“tseep”,巢内成鸟与幼鸟间以咯咯声与啁啾声交流。
生活习性:留鸟,活动范围极窄,高度依恋地面落叶层茂密的落叶季雨林。主要地面觅食,以“翻叶”动作著称:用长喙和脚扫荡并翻起枯叶,搜寻节肢动物、小青蛙(Eleutherodactylus martinicensis)、壁虎(Sphaerodactylus vincenti)及浆果;亦能在林冠层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4月至9月初,实行合作繁殖:部分前窝子代留巢,协助亲鸟防卫领域、喂养雏鸟。巢筑于密林灌丛,每窝产卵2枚左右,孵化与育雏期资料不足。
区别辨识:与马提尼克同域的灰旋木嘲鸫外形最似,但后者体型略大、嘴更长、上体灰色、胸呈黄橄榄色、虹膜黄色。若白胸嘲鸫幼鸟尚未出现白胸,极易被误认,需凭虹膜颜色及体型比例区分。
保护现状:IUCN: Endangered(濒危)。全球成鸟估计200–400只,分布区不足5平方千米。主要威胁来自入侵哺乳动物的捕食,而非栖息地直接丧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相同,均限于马提尼克岛加勒比半岛(Presqu'île de la Caravelle)三处核心林地,总面积约500公顷。历史上曾遍布全岛,1902年培雷火山持续喷发后大幅收缩,1950年重新发现。近年虽有岛内外零散目击记录,但未获证实。
其他:长期被视为圣卢西亚嘲鸫的亚种,统称“White-breasted Thrasher”;现依形态与基因差异分立为两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胸嘲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胸嘲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