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嘲鸫(英文名:White-breasted Thrasher,学名:Ramphocinclus brachyurus),是雀形目嘲鸫科白胸嘲鸫属的鸟类。生活在小安的列斯群岛特定森林中的濒危鸣禽。以独特的合作繁殖行为著称,即后代会留在父母身边帮助抚养后续的雏鸟,而非独立繁殖。虽然全球数量稀少,但在其分布范围内相对容易发现。偏好季节性落叶林,尤其是密布幼树和丰富枯叶层的地区。
外形特征:白胸嘲鸫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雀形目鸟类,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鲜明的白色下腹部和光滑的咖啡色背部。雄鸟和雌鸟具有相同的羽色,但雄鸟的平均体型略大。刚离巢的幼鸟全身巧克力棕色,约一个月后发育出白色胸部。类似于其他嘲鸫科物种,白胸嘲鸫拥有略向下弯曲的长喙和长腿。成鸟的上部、侧面、腹侧和尾下覆羽呈深褐色至黑色,背部稍浅,翅膀和尾羽的羽轴呈栗色。
鸣叫特征:白胸嘲鸫的叫声多样,包括刺耳的嘶嘶声“chhhh-aa-whit”和轻微的吱吱声“chew”。当感到威胁时,它们会发出持续的警告叫声,有时甚至会做出各种扭曲的动作。
生活习性:白胸嘲鸫栖息在热带落叶干林和灌木丛,偏好靠近海岸且海拔不超过200米的地区。它们以地面觅食为主,主要食物来源包括昆虫和浆果。白胸嘲鸫的捕食者包括蛇、负鼠、鹰、鼠类、亚洲小猫鼬和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4月中旬持续到9月底。一对白胸嘲鸫一季最多可育四窝,每窝产卵1至3枚。它们建造大型巢穴于高树上,离地1.5至5米。为了减少巢穴被发现的风险,它们采取清理蛋壳和粪便袋的反捕食策略。
区别辨识:白胸嘲鸫与灰嘲鸫亲缘关系最近,但两者的生活史差异明显。灰猫鸟迁徙,缺乏合作繁殖行为,且主要分布在大陆。与白胸嘲鸫外观最相似的是灰旋木嘲鸫,但灰旋木嘲鸫体型略大,喙较长,上部灰色,胸前橄榄黄色,眼睛黄色。最容易混淆的是尚未发育出白色胸部的白胸嘲鸫幼鸟。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白胸嘲鸫仅分布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圣卢西亚岛和马提尼克岛。
其他:白胸嘲鸫有两个亚种,分别局限于各自的岛屿上,可通过体型和颜色细微差别进行区分。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胸嘲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