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卢西亚嘲鸫

St. Lucia Thrasher Ramphocinclus sanctaeluciae

圣卢西亚嘲鸫(英文名:St. Lucia Thrasher,学名:Ramphocinclus sanctaeluciae),是雀形目嘲鸫科白胸嘲鸫属的鸟类。克雷奥尔语称gòj blan,法语别称moqueur gorge-blanche,是仅见于小安的列斯群岛圣卢西亚岛的濒危鸣禽。其最醒目的外形是雪白的下体和深红眼,栖息于低海拔季节性落叶干燥林的溪谷及坡地,尤喜密生幼树与厚落叶层的环境。全球成鸟不足两千五百只,但于分布范围内常因喧闹而易于发现。该鸟以“合作繁殖”著称:多数子代离巢后留在亲鸟领域,协助抚养下一窝雏鸟。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雌雄同色,雄鸟略大。成鸟上体深褐近黑,下体至腹部纯白,侧腹及尾下覆羽转灰褐;飞羽与尾羽羽轴栗色;眼深红,长而微弯的黑嘴与黑色跗跖形成醒目对比。雏鸟通体暖巧克力褐色,喉部亦褐,腹部灰白;一月龄后胸腹部逐渐出现白色斑块。第一年冬羽近似成鸟,但大覆羽具赤褐羽缘,眼色暗褐。亚种分化缺失,仅一种形态。

鸣叫特征:鸣声库较小,最常发出粗糙拉长的“tschhh”告警音,常连续重复;领域防御时发出持续而多变的金属或鼻音叫声。偶尔可闻短促悦耳的“ti-ru-ti ti-a-ritu”乐句。雏鸟乞食声尖锐,离巢初期发出薄弱的“tseep”细音。巢内成鸟与雏鸟间以咯咯声及啁啾声交流。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栖于海拔0–200米、距海岸2千米范围内的季节性落叶干燥林,回避林冠低于5米的灌丛及开阔地。领域面积小,成鸟几乎终生固守,平均移动距离不足200米。主要地面觅食,以足扫拨落叶,亦上树至林冠啄果。食物以节肢动物为主,兼食两栖爬行动物(如Eleutherodactylus属雨蛙、Anolis属蜥蜴)及果实,7–8月间Myrcia citrifolia浆果比重上升。

生长繁殖:繁殖期4月至9月初,多窝现象普遍,雌鸟一季可产卵5窝,但通常仅1–2窝成功。领域群内由优势配偶及0–4只非繁殖助手共同育雏,助手多为前一年子代。巢筑于1–3米高的灌木或小树叉间,杯状巢由细枝、枯叶构成,内衬草根。每窝2枚鲜绿松石色卵,孵化期14天,雏鸟12.2天后离巢,离巢后数周内仍由群体喂养。

区别辨识:岛内唯一具纯白胸腹、深红眼的地面型长尾鸟。与灰旋木嘲鸫体型相近,但后者上体灰色、胸橄榄黄、虹膜黄色且喙更长;幼鸟阶段易混淆,然灰旋木嘲鸫无白色胸斑。与同属的白胸嘲鸫相比,本种体型较大、羽色更深、雌雄体型差异更大。

保护现状:IUCN: EN(濒危)。全球评估仍与白胸嘲鸫合并。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一致,仅见于圣卢西亚岛。现存两大斑块:北部的Iyanola(约126公顷溪谷林)和南部的Mandelé(约450公顷,占全球种群90%)。历史上曾广布全岛,19世纪后因森林转为农田及城镇而缩减;1990年代在Mandelé重新发现,但2006年后因海滨度假村建设该地栖息地已丧失20%,预计完工后将达38%。西海岸除1951年一笔记录外无确切证据。

其他:白胸嘲鸫曾被视为同一种,现依形态及遗传深度分化独立成种。遗传研究显示其与加勒比其他嘲鸫类关系复杂,不同分析结果不一。寿命至少10–11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圣卢西亚嘲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圣卢西亚嘲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