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褐鹪鹩(英文名:Peruvian Wren,学名:Cinnycerthia peruana),是雀形目鹪鹩科棕鹪鹩属的小型鸣禽,身长约为15.5至16厘米。其体羽主要为棕红色,头部栗褐色,双翼和尾部覆羽呈亮板栗色,尾羽上有黑色的十字形斑纹。曾被称为夏氏鹪鹩,后被分为三个独立物种,即现在的棕褐鹪鹩、夏氏鹪鹩和茶色鹪鹩。在秘鲁的云雾森林中常见。
外形特征:成年棕褐鹪鹩的上体为深富丽的栗色,头部和背部的红色调较明显,尾部和翅膀覆羽更为鲜艳。面部有可变的白色标记,尤其是在眼周和前额。双翼和尾羽为亮板栗色,带有狭窄的黑色横纹。下体橙棕色,胸部、腹部和两侧颜色较暗。虹膜为棕色,喙为深褐色,基部黄色,腿和脚黑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面部无白色标记。
鸣叫特征:棕褐鹪鹩的鸣唱为一对鸟儿的二重唱,包含一系列丰富悦耳的颤音和清澈的口哨声,某些乐句与欧洲夜莺(Luscinia)相似。当受惊扰时,会发出急促而嘈杂的‘ch-d-d-d’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秘鲁安第斯山脉东侧的湿润山地森林,包括次生林和森林边缘,海拔高度在1500至3300米之间。通常以家族群体的形式活动,有时超过12只鸟一起觅食,偏好在低植被或地面寻找食物,如蜘蛛和各类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可能较长,基于观察到的孵化幼鸟和离巢小鸟的时间,从2月、6月到11月都有记录。巢为袋状,悬挂在弯曲的竹茎上,主要由根须、苔藓和干竹叶编织而成,内部有一个10×10厘米的育雏室,巢口向下,经一条倾斜的通道进入。
区别辨识:与夏氏鹪鹩在北秘鲁地区有重叠分布,但后者主要栖息在较低海拔。区分两者主要依靠声音。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秘鲁的安第斯山脉,从亚马逊省南至阿亚库乔省。
其他:尽管在适宜的栖息地中数量相当可观,但其种群可能因持续的栖息地破坏和碎片化而下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褐鹪鹩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