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巴绣眼鸟

Pemba White-eye Zosterops vaughani

奔巴绣眼鸟(英文名:Pemba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vaughani),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小型鸟类。以亮黄色下体和橄榄黄背部为显著特征,头部有黑色颊斑和极细的眼环。分布于坦桑尼亚的奔巴岛及其周边珊瑚小岛,常见于多种生境,包括花园、灌木丛、种植园、林地边缘和森林。该物种以活跃的群居习性著称。

外形特征:体长约10-10.5厘米,拥有突出的黑色颊斑和约1毫米宽的几乎不显眼的白色眼环。前额至眼上区域呈鲜黄色,与绿色的冠部融合;背部呈黄绿色,飞羽为深棕色,边缘略带黄色;翼角呈深棕色,内侧边缘泛绿;初级覆羽为棕色,带有绿色调;尾羽为深棕色,外侧边缘近基部泛绿,中央一对尾羽为黄绿色。腹部为黄色,侧面和腹股沟部位略带绿橄榄色,腋下为淡黄色,下翼覆羽泛黄白色。虹膜为深棕色至黑色;喙为黑色,下颌基部蓝灰色;腿为黑色或石板灰色。雄雌相似,幼鸟与成鸟外观相同。

鸣叫特征:最常听到的叫声是一串高音上升的颤音。其歌声为一连串愉快的口哨声,持续5-8秒,起始音明显,后续音节连贯,比黄绣眼鸟的叫声更短但更饱满。还会发出0.5秒长的低沉、清脆的颤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各种木本植被中,包括红树林、灌木地、珊瑚礁碎石上的灌丛、草地中的树丛和树篱、丁香树(Syzygium aromaticum)种植园和花园。在珊瑚礁碎石灌丛中最为常见。以Margaritaria discoidea、Antidesma venosum的果实和浆果为主食,特别喜欢野桑葚(Morus nigra)的果实、辣椒(Capsicum)的花蕾、Tacca leontopetaloides的种子以及软籽。也捕食昆虫。通常成对或成群觅食,数量可达20只以上。在树叶中搜索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8月至次年3月,主要集中在10月至12月。巢为精致的开放杯状,由细草或棕榈纤维构成,置于灌木或小树的枝条上,距地面1-3米高,常选在年轻的丁香树中。每窝产2枚浅蓝色的蛋。关于繁殖行为的其他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在奔巴岛上,它是唯一的绣眼鸟种。可以通过其独特的黑色颊斑和狭窄的白色眼环进行辨认。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虽然范围受限,但在其分布区内数量丰富,是奔巴岛及周边珊瑚小岛上最常见的鸟类之一。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的坦桑尼亚奔巴岛及其邻近的珊瑚小岛。

其他:该物种以John Henry Vaughan命名,他是该鸟种科学命名的一部分。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奔巴绣眼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