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苇鳽(英文名:Von Schrenck's Bittern,学名:Ixobrychus eurhythmus),是鹈形目鹭科苇鳽属的鸟类。俗名: 水骆驼、秋小鹭、秋鳽,雄鸟头顶及后颈黑褐,背栗褐,翼覆羽具浅灰褐色大斑,喉至胸具一道深色中央线;雌鸟通体更暗,背密布白色小点。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及日本(已罕见),冬季南迁至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苏拉威西及菲律宾。
外形特征:体长33–42厘米,翼展48–59厘米,体重89–123克。嘴黄,上喙脊及切缘黑褐;虹膜黄色,眼后具暗色新月斑;脚黄绿,爪暗绿褐。雄鸟成鸟:头顶、后颈黑褐,背、肩一致栗褐;大、中覆羽淡灰褐色,形成明显翼斑;飞羽黑灰,羽缘灰白;喉至胸具窄栗褐色中央线,余下体淡黄褐。雌鸟成鸟:上体栗褐,密布圆形白斑;翼覆羽无浅色块斑;飞羽黑灰色,与背羽对比明显;下体淡黄白,密布暗褐色纵纹。幼鸟似雌鸟,但上体斑点更呈皮黄色,雄幼鸟翼覆羽色浅,胸具暗褐纵纹。
鸣叫特征:繁殖地雄鸟夜间发出连续低沉“gup, gup, gup”或“oo oo oo”节奏声,用于领域宣示;受惊起飞时发出粗哑“wek”或“squak”。鸣声节奏明显快于黄斑苇鳽。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河谷、沿海平原的芦苇沼泽、稻田、湿草地及灌木沼泽,亦见于村镇荫蔽池塘。可忍受较干燥及零星树丛环境,日本偶于旱地灌丛繁殖。晨昏或夜间活动,白天亦偶尔觅食。捕食时静立或缓步,主食小鱼、蛙、虾、等足类、大型昆虫及幼虫(蜻蜓)、蝌蚪;在婆罗洲山地以大型地蟋蟀为主。
生长繁殖:繁殖期5–7月(中国、俄远东)至5–8月(日本)。单独营巢,巢建于水边草丛或地面,偶在距水面约1米密植被中;巢呈锥形,以枯茎编成,内衬干草、树叶,基部敷泥防渗。每窝3–6枚白色卵,平均32毫米×20毫米;双亲孵卵16–18天,自第一枚卵起孵;雄鸟负责主要育雏喂食,其余细节不详。
区别辨识:雄鸟与栗苇鳽雄鸟相似,但后者通体肉桂色,飞羽同色,无对比灰褐色翼斑。雌鸟及幼鸟与栗苇鳽雌鸟区别:栗苇鳽体色更淡,背斑点少而小,飞羽与背羽同色;紫背苇鳽飞羽黑灰,与背羽色差大。与同属其他种相比,本种体型更小,翼斑及中央喉线特征明显。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估计1,000–25,000只,成熟个体约670–17,000只。中国100–10,000对繁殖,日本<100对,俄罗斯100–10,000对。俄远东罕见,朝鲜半岛极稀,日本仅余三处繁殖点;中国东南沿海局部常见,菲律宾、印尼冬候鸟稀少。IUCN: LC(无危)。全球估计1,000–25,000只,成熟个体约670–17,000只。中国100–10,000对繁殖,日本<100对,俄罗斯100–10,000对。俄远东罕见,朝鲜半岛极稀,日本仅余三处繁殖点;中国东南沿海局部常见,菲律宾、印尼冬候鸟稀少。
地理分布:繁殖区:西伯利亚东南、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本州、九州、四国)。非繁殖区:自马来半岛南迁至大巽他群岛(含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及菲律宾;迁徙经中国东部沿海、香港、泰国、马来半岛。迷鸟记录:缅甸、圣诞岛、科科斯群岛、帕劳、松巴哇、帝汶,欧洲德国(19世纪90年代)及意大利(1912)。
其他:系统发育研究显示原“小苇鳽属Ixobrychus”为并系群,现已并入苇鳽属Botaurus。本种无亚种分化,与栗苇鳽、黑鳽亲缘最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紫背苇鳽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紫背苇鳽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