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孤莺(英文名:Yellow-bellied Eremomela,学名:Eremomela icteropygialis),是雀形目扇尾莺科孤莺属的小型鸟类。小型、短尾、分布极广的非洲扇尾莺。其体型似柳莺,上体灰色,下体胸浅灰、腹黄色且范围多变,具暗褐色虹膜。该鸟遍布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稀树草原、干燥林地及金合欢、短盖豆林,最喜海拔1000米以下区域。已知10个亚种,其中亚种salvadorii曾因羽色更绿、腹部黄色更鲜明而被视作独立种“萨氏孤莺”。
外形特征:体长9–11厘米,体重5–9克,尾短而圆。成鸟两性同色:额、头顶至尾上覆羽灰褐;眉纹污白,过眼纹及耳羽暗褐;翼、尾羽褐灰,飞羽及外侧尾羽缘白。颏喉白,胸浅灰白,腹部及尾下覆羽淡黄,黄色范围因亚种而异。幼鸟黄色较暗,次级飞羽、覆羽及翼覆羽缘棕褐。salvadorii亚种上体更橄榄绿,腹黄鲜亮且与胸白分界明显。
鸣叫特征:鸣唱为1–2秒轻快乐句,先升后降,每秒重复;另有长而多变的“长歌”,常夹杂其他鸟种的模仿,音量较小似雏声。警戒时发出哀婉上扬的“gwee”哨音;起飞前发出粗糙“dzzz”。南北种群鸣声结构相似,模仿对象随当地鸟种而异。
生活习性:主要留鸟,部分干旱区具局部游荡或垂直迁移。昼行性,清晨与傍晚最活跃,日间多在树荫处。集2–8只小群,常加入混种群,在树冠2–6米处跳跃翻飞,探啄叶背、细枝及刺基部捕食昆虫,偶至地面。食物以小甲虫、同翅目、蚂蚁、白蚁、鳞翅目幼虫为主,亦见吸食金合欢、芦荟花蜜及少量浆果。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西非6–8月,东非2–6月及8–12月,南部非洲9–3月。单配制,领域性。巢悬于灌丛或金合欢叉枝上,离地0.6–3 米,为植物绒与蛛网编织的薄壁深杯,外缀苔藓或虫茧。每窝1–3枚卵,卵白底红褐细斑;孵化11–14天,主要由雌鸟承担;育雏15–16天,双亲共同喂食并移除粪囊。常见克氏金鹃巢寄生。
区别辨识:与同属辨识要点:黄腹孤莺腹黄范围大于黄臀孤莺;绿顶孤莺头冠淡绿、面胸多黄;绿孤莺上体全绿、腹无黄;绿背孤莺与黄胸孤莺上背黄绿、黄达胸部且具面罩。与外形相近的拟鹟鹛、攀雀、绣眼鸟相比,其嘴更长、上体灰而非橄榄、眉纹白、腹黄局限。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撒哈拉以南非洲:西起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跨萨赫勒带至非洲之角;南下贯穿东非及南部非洲,西至安哥拉南部。中部自加蓬东南部、刚果南部、安哥拉高原至可能赞比亚西部。
其他:曾考虑将亚种salvadorii提升为独立种“萨氏孤莺”,因羽色差异较大,但缺乏充分生殖隔离证据,目前仍列为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嘴孤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嘴孤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