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扇尾莺(英文名:Rattling Cisticola,学名:Cisticola chiniana),是雀形目扇尾莺科扇尾莺属的鸟类。扇尾莺科体型较大、背部具纵纹、尾长的灌丛鸟类,头顶栗红、尾端淡色,在非洲东部至南部开阔稀树草原和灌丛极为常见,并以其响亮而带颤音的鸣唱著称。
外形特征:体长12–15厘米,雄鸟12–21克,雌鸟10–18克。成鸟背部密布黑褐色宽纵纹,腰及尾上覆羽条纹减少;尾羽褐色,末端具淡灰黄色端斑,中央尾羽花纹不明显。繁殖期雄鸟头顶栗褐色,上体淡灰褐,飞羽边缘淡黄褐形成翼斑,下体淡黄白,喉及腹部中央近白,两胁带灰。非繁殖期雄鸟头顶更栗,整体偏红,下体呈较浓的淡褐色。雌鸟略小,口裂色浅。幼鸟似非繁殖期成鸟,上体更淡黄,下体微染淡黄。各亚种在整体色调、条纹密度、季节羽色变化及体型上差异显著。
鸣叫特征:雄鸟全年自突出枝头鸣唱,繁殖期尤甚。典型歌声由1–4个短促“chew”或“chi”音接一长段颤音组成,如“chew chew chew ch-ch-chrrrrrrrrr”。警戒时发出尖锐连续的“cheee cheee cheee”。雌鸟常在雄鸟鸣唱时伴以细碎啁啾。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可达2000米的稀树草原、干燥林地、半干旱灌丛,亦见于弃耕地、种植园及花园,缺乏灌丛的纯草地罕见。肯尼亚研究显示,其领域随灌丛覆盖增加而缩小,反映对木本植物的依赖。留鸟,局部雄鸟仅在1–2个领域范围内扩散。以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包括鞘翅目、等翅目、直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幼虫及蜗牛,亦食芦荟花蜜。多在草丛、灌木或地面觅食,也飞捕白蚁后返回栖枝取食。
生长繁殖:赤道以北3–12月、以南9–3月繁殖。通常成对繁殖,部分区域存在群体繁殖。肯尼亚领域终年由3–5只个体(偶见更多)共守,形成“主雄—主雌—次级雄”结构,次级雄57%为主雄后代,参与领域防御及鸣唱。求偶时雄鸟在灌丛上跳跃,尾上翘并颤动,对雌鸟展翼垂尾,身体微颤并发歌末段颤音。巢为椭圆或球形侧口巢,以干草叶编就,外缠蛛丝,内衬植物绒,距地0.2–1.2米,置于草丛、灌丛或幼树分叉处。每窝2–4枚卵,偶5枚;仅雌鸟孵卵13–14天;雏鸟留巢约14天。南方幼鸟于下一繁殖季前离区,部分雄性在出生地领域担任帮手。巢被棕背响蜜䴕、迪氏金鹃及寄生雀鹀寄生。肯尼亚领域雄鸟年均存活率主雄70%,次级雄68%。
区别辨识:与同域其他扇尾莺相比,巧扇尾莺体型较大,背纹粗而显,尾长且末端淡色,头顶栗红;歌声具特征性长颤音。与鲍伦扇尾莺重叠分布时,巧扇尾莺偏好更开阔、灌丛稀疏且地形平坦的环境。亚种间差异主要体现在色彩浓淡、条纹密度及是否具季节性羽色变化。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分布区内普遍至丰富,无全球威胁。
地理分布:繁殖区:苏丹南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乌干达北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东南部、纳米比亚中部、安哥拉中南部及南非东部。非繁殖区:留鸟,无明显迁徙,仅局部短距离扩散。
其他:地理变异复杂,部分亚种可能仅属渐变型,尚需分类学修订。已提出但未被广泛接受的“vulpiniceps”亚种从指名亚种中分出。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巧扇尾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巧扇尾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