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蝗莺(英文名:Pallas's Grasshopper Warbler,学名:Helopsaltes certhiola),是雀形目蝗莺科Helopsaltes的鸟类。在东亚繁殖,越冬于南亚至东南亚。此鸟种在西伯利亚首次被描述。其体长介于13-14厘米,体重13-18克,迁徙前可达22克。小蝗莺善于隐藏,多见于高草丛和湿地环境。
外形特征:小蝗莺身长13-14厘米,体重13-18克(迁徙前可达22克)。上体呈暖橄榄褐色,至腰部渐变为肉桂棕色至红褐色,有明显的黑色纵纹从额头延伸至上尾覆羽;头部侧面为温暖的棕色,有深色眼线和显著的淡黄色眉纹;三级飞羽和上翼覆羽为黑褐色,边缘有清晰的淡黄色边,最内侧三级飞羽顶端内缘有白色缺口;中央尾羽为棕褐色,有黑色端部纵纹,其余尾羽为灰褐色,有黑色次端斑点和白色端斑;喉部和下体为灰白色,胸部染有淡黄褐色,两胁呈温暖的橄榄褐色,有时下喉有细小暗斑;尾下覆羽为温暖的黄色,尖端颜色较浅;虹膜为棕色或红棕色;喙上部暗角棕色或黑褐色,下部淡黄色或粉红色,尖端深色;腿为淡粉色或粉棕色。性别相似。幼鸟比成鸟更显赭色,背至尾覆羽为温暖的肉桂棕色,纵纹定义不甚清晰,尾羽尖端偏黄白色,下体淡黄色,两胁和尾下覆羽为肉桂棕色,喉部和上胸部有短黑纹。
鸣叫特征:小蝗莺的鸣唱从暴露的灌木或植物茎或飞行中发出,包含轻柔、多变的高音颤音,随后是清脆的口哨声'che-che-che-che-che',整个乐句持续约4秒,每隔几秒重复一次。叫声为轻柔的重复'pwit';还会发出快速的细薄'tiktiktiktiktik'。
生活习性:小蝗莺栖息于河流岸边的高草丛、山谷草地、湿润的泰加林地和灌木草原;在分布区东部,也可见于干燥的灌木斜坡、柳树(Salix)丛和河流与湖泊边缘的芦苇丛中;主要生活在低地,但在极东北部(雅库蒂亚)的高山草甸和山地沼泽可高达1900米。在非繁殖季节,它们频繁出现在沼泽、芦苇地边缘、泛滥的草地和稻田。
生长繁殖:在西伯利亚,小蝗莺的产卵期为6月底至7月初,在黑龙江谷地则为6月上半月。领域性强;雄鸟有短暂的鸣唱飞行,上升至约10米高度,短暂盘旋后斜向下降。巢为深而结实的杯状,位于潮湿地面的厚草丛中。每窝产4-6枚卵;孵卵由雌鸟负责,持续约12天;关于雏鸟期的持续时间尚无资料。
区别辨识:小蝗莺与矛斑蝗莺的区别在于:小蝗莺体形较大,头顶和背部具黑色粗纵纹,但较矛斑蝗莺偏棕红色,眉纹白色更为明显,下体白色,两胁橄榄褐色但无纵纹(第一年幼鸟在胸和两胁具黑色纵纹,但不如矛斑蝗莺明显),尾羽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从阿尔泰山脉、蒙古、外贝加尔地区到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和鄂霍茨克海岛屿(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非繁殖区:从印度向东至印尼。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小蝗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