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鹳(英文名:Asian Woolly-necked Stork,学名:Ciconia episcopus),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鸟类。大型涉禽,特征鲜明,拥有一圈柔软的白色颈毛,与深棕色带绿铜光泽的体羽形成对比。分布广泛,从亚洲的印度至印尼,乃至非洲部分地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依赖传统农业生境维持种群。
外形特征:白颈鹳体长86-95厘米,体重1590-2790克,体型相对较小,呈黑白色调。成鸟头部黑色,翅膀和身体的羽毛光泽呈现蓝紫色,与纯白的颈部形成鲜明对比。幼鸟色泽较为暗淡。尾部叉状,黑色,但常被长的下覆羽遮盖。
鸣叫特征:在巢区附近时会发出粗糙的叫声,偶尔在展示时会有双音节的哨声,以及求食时幼鸟发出的嘶哑叫声。
生活习性:白颈鹳偏好湿地环境,如河流、湖泊边缘、城市草地和泛滥的草原,以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它们可能以数百只为单位聚集,特别是在适宜的条件下。飞行时伸直脖子,依赖热气流翱翔。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一般在旱季。巢建于高树上,由树枝构成,内铺细枝和干草。每窝产2-4枚蛋,孵化期约30-31天,雏鸟55-65天后离巢。雌鸟性成熟可能需三年以上。
区别辨识:白颈鹳与其他鹳类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白色颈部和蓝紫光泽的羽毛。不同亚种间存在大小、喙色和黑帽范围的差异。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在亚洲,从印度至印尼广泛分布;非洲部分区域也有记录。在中国,2011年首次在云南省发现,成为新纪录。
其他:白颈鹳在南亚和缅甸的农田和未受保护的湿地中数量较多,表现出对农业环境的适应性。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颈鹳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