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岩燕

Rock Martin Ptyonoprogne fuligula

非洲岩燕(英文名:Large Rock Martin,学名:Ptyonoprogne fuligula),是雀形目燕科岩燕属的鸟类。燕科体型粗壮的褐羽留鸟,背部深褐、腹面较浅,尾略呈叉状并具醒目白斑,栖于干旱地区的峡谷、陡崖、城镇,亦见村落。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聚大群。鸣声短而干涩。远观易与沙燕属“Riparia”混淆,但白斑尾为其特征;与红喉岩燕分布几无重叠。

外形特征:体长11–14厘米,体重16–30克。指名亚种(P. f. fuligula)头顶至上背深土褐色,翼、尾更暗;尾方形,除中央及外侧1–2对外,其余尾羽内翈具白斑。颏、喉淡粉肉桂色,延至上胸及覆腿羽;腹及尾下覆羽深灰褐。两性同色。幼鸟上体羽缘泛浅黄。亚种anderssoni较指名型更淡、更灰且略小;pretoriae则略大且更淡。

鸣叫特征:通常寡言,偶发短促干涩颤音“chrrr”;亦有一声下滑“tsee”。繁殖期雄鸟鸣唱为徐缓而悦耳的长串啭鸣,含吱吱哨音、干哑咯咯声及咯咯颤音。飞行联络声为短促“chrrr”,遇巢捕食者时发出急促“tsee”警报。

生活习性:栖于山地、悬崖、峡谷、海岸及城镇建筑,海拔可达3300米,多见于干旱荒漠。留鸟,局部数量随食物波动。非繁殖期成群,夜栖建筑上可数百只。飞行缓慢,常沿崖壁或建筑滑翔;觅食贴近崖面及地面,亦随草地火灾捕食。晨昏活跃,傍晚仍觅食。食物为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含飞蚁)等飞行昆虫,偶落地取食。常与雨燕科及其他燕科混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西非5–7月及10–12月;埃塞俄比亚1–3月及10–12月;东非全年,各地有峰;安哥拉2月;赞比亚2–4月与7–11月;津巴布韦1–4月与8–11月;南部非洲8月至翌年4月(峰9–1月),卡拉哈里雨后随时繁殖,一年可育3窝。单对或松散小群(约40对)营巢,巢域具攻击性。巢为直径约150毫米、深50–70毫米的开放半杯或全杯,以泥丸外筑、内衬植物纤维与羽毛,贴于岩壁突出处、水坝、桥洞或屋檐横梁;旧巢连续使用,非繁殖期亦作夜栖。每窝2–3枚白底黑至栗色斑卵,集中于钝端,17.1–19.5×12–14毫米;隔日产卵,双亲孵卵16–18天,雏鸟22–29天离巢,仍就近扑飞数日,亲鸟继续喂19天。巢偶被非洲白腰雨燕小雨燕侵占。已知最老环志个体6年9个月。

区别辨识:与沙燕属(Riparia)区别:非洲岩燕尾具白斑且无胸带。与红喉岩燕灰喉燕区分:前者体型更小、上体更深、喉部粉黄褐与胸腹灰褐分界明显;后者体型稍小、羽色更淡、喉胸色浅。三者分布区极少重叠。亚种间差异主要为羽色深浅及体型大小。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分布广泛且总体常见,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较稀少。开普敦密度约每平方千米5对。因专性巢址需求局部稀少,但亦利用农场建筑繁殖。与雨燕存在巢位竞争,尚无显著种群影响。

地理分布:繁殖区:安哥拉西北及西南部、纳米比亚大部、博茨瓦纳、南非西部至南部、津巴布韦西南、莫桑比克南部(Lebombo山脉)至南非东部。非繁殖期局部游荡,形成小群。

其他:系统分类上,非洲岩燕常与灰喉燕红喉岩燕被视为超种“Rock Martin”。分子系统学显示其与属内其余四种(红喉岩燕灰喉燕岩燕纯色岩燕构成姐妹群关系。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非洲岩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非洲岩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