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小䴙䴘(英文名:Madagascar Grebe,学名:Tachybaptus pelzelnii),是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的鸟类。小型的游禽,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西部和中部。其头部上半部呈铅黑色,眼以下至脸颊和前脖颈为灰白色,其余颈部为桔红色。该物种目前处于濒危状态。
外形特征:成年马岛小䴙䴘长约25厘米,雄鸟平均体重177克,雌鸟平均145克。繁殖季节,其上半部头、颈中央有一窄黑带,延伸至后颈;上体呈棕灰色,翼上覆羽与背部颜色相似,二级飞羽和部分一级飞羽内部白色,外缘深色,最外侧一级飞羽深棕黑色;脸部和喉咙为灰白色,下巴有时更淡;上颈侧面锈红至红栗色,余部颈棕灰色;体侧和胁部棕灰色,腹部白色;虹膜深红色;喙黑色,尖端白色;腿橄榄色。非繁殖季节,整体颜色更暗淡,对比度降低,喙色偏黄。雌雄相似,但雌鸟略小于雄鸟。幼鸟外观类似非繁殖季成鸟,但头部和颈部有不规则灰褐条纹。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颤音的叫声,与小䴙䴘相似,但音调可能更低。
生活习性:栖息于永久或临时的淡水湖和池塘,偏好有丰富水生植被的环境,尤其喜爱睡莲(Nymphaea)。通常在浅水区活动,偶尔也会出现在较深的湖泊,甚至在微咸水水域和缓流河流中被记录。海拔分布范围从海平面至2000米。以小鱼为主食,但不如小䴙䴘和德氏小䴙䴘那样肉食性强;水生昆虫构成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知还摄食甲壳类动物,至少偶尔会食用。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集中在2月至4月雨季结束时,也可能在南半球春季(8月至10月)。巢建于漂浮的水生植被平台上,通常固定在远离岸边的水生植物上。每窝产卵3-4枚。关于繁殖行为的其他信息尚不详。
区别辨识:繁殖季节,马岛小䴙䴘可通过其白色的喉部斑块识别。非繁殖季节,与小䴙䴘很难区分,但通常仍可见喉部的淡色斑块。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马岛小䴙䴘遍布马达加斯加全岛,常见于湖泊附近。在马达加斯加的西部和中部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森林湖泊中,可能有100至200只存活于西北高原的森林湖泊中。
其他: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外来鱼种引入和渔业活动加剧。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马岛小䴙䴘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