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歌百灵(英文名:Cape Long-billed Lark,学名:Certhilauda curvirostris),是雀形目百灵科长嘴百灵属的鸣禽。南非西开普省沿海及其邻近地区几乎特有的百灵,仅稍向西南纳米比亚延伸。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极长而明显下弯的喙,羽色平淡,上体灰褐并具深色纵纹,下体白而胸密布褐色纵纹。现代分类将其分为两个亚种群(falcirostris/curvirostris 与 brevirostris),后者在部分文献中被视为独立种“阿古拉斯长嘴歌百灵”。该鸟对短灌丛、稀疏沙丘及休耕地等生境适应良好,整体数量尚稳定。
外形特征:成鸟全长约20–24厘米(brevirostris 亚种18–21厘米),为南非体型最大的百灵。具极长而下弯的喙(雄鸟平均30.7 毫米,雌鸟25.7 毫米;在 brevirostris 亚种则更短),长尾、长脚。上体灰褐至淡褐,各羽具暗褐色中央轴纹;翼及尾羽褐色。眉纹及眼圈淡色,颊及耳羽微具斑点;喉白,胸具大型泪滴状深褐纵纹,下腹及两胁具较窄纵纹。两性同色,唯雄鸟体型明显较大。幼鸟上体羽缘淡黄褐,胸斑纹较模糊。
鸣叫特征:雄鸟鸣唱为双音节哨音:首音短而弱,次音长而响亮,如“tsweee peeuuu”或“whi-peeeooo”。brevirostris 亚种鸣唱持续约1.2 s,间隔8–15 s重复;falcirostris 亚种北部种群则单音下降哨音“peeeoooo”。展示时雄鸟先贴地飞行,再垂直上升10–15 m后停翅俯冲,在顶点鸣唱。另有低沉滚动的联络叫声“irrr-errr”等。全年可闻唱,但繁殖前冬末春初最盛。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栖息于海岸矮灌丛(strandveld、renosterveld)、沙丘稀疏植被、休耕地及新近耕作地;在作物高密区仅见于田边。主要步行觅食,翻动石块、挖掘沙土或拉拽植被,以甲虫、毛虫等昆虫为主,偶尔食少量种子。领域性强,常年成对活动,偶见家族群。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匮乏。产卵期:curvirostris 亚种8–10月,brevirostris 亚种9–10月;雏鸟10–11月离巢。巢置于地面草丛、石块或矮灌木旁,为干草构成的杯状或半穹顶状结构,内衬细草根。每窝2–3枚卵,卵色乳白或粉白,具黄褐至灰褐色斑点。孵化期及育雏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与卡鲁歌百灵相比,上体冷灰褐而非红褐,下体更白且纵纹延至两胁;brevirostris 亚种体型更小,喙更短,羽色更淡,纵纹更均匀。亚种间:brevirostris 最小且羽色偏淡褐,falcirostris 与 curvirostris 较大,后者上体更褐、尾更长。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brevirostris 亚种曾被评估为近危,但因重新归入本种而暂无单独评估。整体分布虽受农业与采矿影响,但种群仍常见且局部适应农田环境,估算 brevirostris 亚种有20–37万只。
地理分布:繁殖区:南非西开普省沿海平原,自西南纳米比亚极南端向南延伸至好望角附近;breirostris 亚种分布于阿古拉斯平原(Bot River 至 Mossel Bay 并沿 Breede 河谷向北至 Worcester 一带)。无明确非繁殖区分化。
其他:分子研究显示本种与半颈环歌百灵亲缘关系密切,二者在 Breede 河谷有接触。系统分类上,长嘴百灵复合群曾被视作单种,现依遗传与形态差异拆分为多个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长嘴歌百灵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长嘴歌百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