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鲁歌百灵(英文名:Karoo Long-billed Lark,学名:Certhilauda subcoronata),是雀形目百灵科长嘴百灵属的小型鸣禽。长嘴百灵复合体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常见于南非西部和南部、纳米比亚大部及安哥拉西南部干旱的石质灌丛与矮灌草原。其羽色较浅、暗纹稀疏,上体沙红褐色、下体以白为主,胸具褐斑。全年雄鸟持续鸣唱,通常被视为留鸟,但南部卡鲁地区会出现数量波动。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体长18–22厘米,体重31–55克。雄鸟比雌鸟大12–14%,喙长28%。上体整体暗红褐色,羽轴纹深褐;颈背浅灰、几无纵纹,与头顶及背部形成明显对比。眉纹及眼圈白色,耳羽白而具细红褐斑。下体白色,胸具细密褐色纵斑,并略延至胁部。翼及尾深褐色,外侧尾羽具淡色边缘。幼鸟上体羽端浅黄褐,胸部斑点更弥散。
鸣叫特征:雄鸟全年鸣唱,繁殖前期尤甚。鸣声为响亮而传远的单音下降哨音“peeooo”或“peeeuuuuu”,长0.8–1.2秒,起始频率3.5–4 kHz下降1.5–2.5 kHz,近处可闻吸气前奏“whi-peeoooo”。另有断续滚音“rreeeuw”,可单独或成串发出。求偶展示时,雄鸟自地面或低栖起飞,垂直爬升至10–15 m后悬停鸣唱,再垂直俯冲降落。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数百米的干旱及半干旱环境:石质平原、岩质山脊、矮灌草原与灌丛,偏好碎石或黏土,避开沙地。主要在地面活动,以行走方式觅食,常于植株基部、石块下或松土中用略向下弯的强壮喙部挖掘。食物以昆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为主,兼食多种植物种子、果实及小块球茎。不主动饮水,可能从食物中获取水分。
生长繁殖:繁殖期随雨季变化:西南部8–10月,中部卡鲁10–12月,北部纳米比亚1–4月。单配制,领域性。巢筑于灌丛、草丛或岩石基部浅凹处,由雄鸟以细枝、根须编织成开口杯状,内衬柔絮种子,偶见植被拱顶。每窝2–3枚卵,卵乳白具红褐和紫褐色粗斑,23×16 毫米。孵化期未知,双亲轮流觅食喂雏,离巢后幼鸟仍随亲鸟数周。
区别辨识:与同属长嘴百灵复合体成员重叠分布:比长嘴歌百灵稍小,上体更红褐,颈背灰对比明显,下体斑纹稀疏;较阿古歌百灵体型大、尾长、喙长;与半颈环歌百灵相比,体型更大、喙更长、上体斑纹更重,颈背呈灰与上体形成对比。各亚种间差异在于体型、色度及斑纹深浅。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西南安哥拉沿海、纳米比亚大部(北起Kaokoveld南至Richtersveld)、南非西北部及西部(北至Kenhardt,南至南部卡鲁)。非繁殖区:全年留居,未见迁徙,但南部卡鲁有局部数量波动。
其他:曾被归入“长嘴百灵”单一物种,现依据遗传、形态及鸣声差异拆分为多个独立种。本种分benguelensis与subcoronata两大亚种组,二者形态相似但遗传差异显著,有研究主张再次分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卡鲁歌百灵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卡鲁歌百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