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鲁歌百灵(英文名:Karoo Long-billed Lark,学名:Certhilauda subcoronata),是雀形目百灵科长嘴百灵属的小型鸣禽。最显著特征为尖细长而稍弯曲的嘴,头、上体及翅膀覆盖棕色羽毛,下体自喉至胸腹部为白色,有奶油色眼眉。广泛分布于南部非洲的干旱台地及高原草地。
外形特征:卡鲁歌百灵体长18–22厘米,平均而言,雄鸟比雌鸟在体测量上大12–14%,嘴长28%。羽毛呈适度条纹,拥有窄淡的超眼线和眼环。头部及背部呈赤褐色,颈背颜色更淡、偏灰,所有部位带有有限的暗色条纹;下方白色,胸部点缀着深棕色斑点,条纹隐约延伸至侧腹。眼睛为棕色,喙黑色带角质色,腿呈暗粉色至棕色。幼鸟上部有明显的奶油色至白色羽毛尖端,胸部斑点更为扩散。
鸣叫特征:雄鸟全年鸣唱,发出下降的哨音,"peeoooo",在其分布范围的南部,鸣唱前有轻微吸气声,"wi-peeoooo"。还有一种模糊的接触叫声,由雌鸟发出,可能雄鸟也会。
生活习性:卡鲁歌百灵生活在半干旱的卡鲁灌木丛和前纳米比亚山脉,尤其在纳马卡鲁地区丰盛。偏好岩石地带,但也出现在石质和黏土土壤上,一般避开沙地。以昆虫、蜘蛛、种子、果实和小球茎为食,偶尔在农田中挖掘种植的谷粒,还会击倒白蚁(等翅目)的表面工作区以食用白蚁工蚁。不会到水源点饮水。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随地理位置变化:在西南部冬雨后繁殖,9月至10月产卵;在卡鲁中部,繁殖时间较晚,11月至12月;在纳米比亚中部,甚至更晚,2月至4月,与夏季末雨相关。雄鸟进行接近地面的空中展示,随后垂直上升和下降10–15米,最高点时鸣叫。一夫一妻制,多数时间以成对形式存在。巢由雄鸟单独建造,是一个开放的杯子形状,通常位于灌木、岩石或草丛基部,一般没有穹顶结构。每次产卵2枚,有时3枚;孵化期未知;幼鸟由双亲喂养,离巢时间未知;离巢后,幼鸟仍与父母在一起,由他们喂养数周。
区别辨识:与长嘴歌百灵和阿古歌百灵相比,卡鲁歌百灵通过赤褐色的上体、对比鲜明的灰色颈背和有限的条纹(尤其是侧腹)来区分;与半颈环歌百灵相比,体型更大,喙更长,上方和下方的条纹更明显。亚种主要在大小、颜色和条纹程度上有所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的干旱台地及高原草地,尤其是在卡鲁地区极为常见。在西南非内陆广泛分布,特别是在卡鲁中部,密度最高可达10只/平方公里。
其他:卡鲁歌百灵有时被认为是在农田中的害鸟,因为它会挖掘并消耗种植的谷粒。尽管相对丰富,但对其繁殖生物学知之甚少。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卡鲁歌百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