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攀雀

Grey Penduline Tit Anthoscopus caroli

非洲攀雀(英文名:Grey Penduline Tit,学名:Anthoscopus caroli),是雀形目攀雀科非洲攀雀属的鸟类。体形极小、羽色朴素的攀雀科鸟类,整体呈灰色,腹部颜色因地域差异从近白至浓栗色不等,嘴细小而尖锐,尾短。它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与南部,自乌干达、肯尼亚直至纳米比亚东北部与南非东部,活动于稀树草原及阔叶林等多种林地,通常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主食,以精巧的悬袋状巢著称。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8–9厘米,体重5.5–10克;嘴小而尖,呈圆锥形,暗灰色;腿、趾强健,呈石板灰至黑色。两性同色:额与短眉纹淡黄褐或浅肉桂色,杂有暗色斑点;头顶至上体淡灰色,新鲜羽衣略带橄榄色;飞羽及尾羽暗褐,羽缘灰褐或橄榄灰;翼上覆羽具淡色端斑,形成狭窄翼带;颏、喉近白,胸染浅黄,转为胁部暖黄,腹部及尾下覆羽深橙褐色。幼鸟较成鸟暗淡,上体偏褐,下体浅黄。各亚种差异体现在上体橄榄或灰色深浅、下体黄或栗色浓淡及前额颜色。

鸣叫特征:最常见叫声为高频“tsu-tsu-tsii”三连音。鸣唱多变,为重复2–7次的高节奏短句,由一两个带沙哑的短音接一长而尖的“see”或“tseeuw”音,如“chi-chi-seee…”。另有粗糙的低哑斥责声与短促“ti-ti-ti”联络声。部分亚种(如sylviella)发出2–3秒的高音略降金属颤音。鸣唱多见于清晨,自树梢快速移动时发出。

生活习性:主要留鸟,局部具雨季下降或游荡记录。栖息于海拔100–2200米的各类林地:湿润的阔叶林、米翁布(Brachystegia)林、Baikiaea林、金合欢稀树草原,偶见于红树林、花园及山地灌丛。常在树冠至中层敏捷跳跃觅食,倒悬于叶簇或花序上啄食昆虫,也下至灌木甚至地面;多单只或家族小群活动,常与白眼、柳莺、鹎等混群。食物以小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亦食少量果实与花蜜,曾见被黑背蓬背鹟盗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与雨季同步:南部非洲8–4月(高峰9–11月),赞比亚8–11月,马拉维9–11月,刚果2月,东非2、4–6、9–12月。雌雄共同编织悬袋巢,悬于1–10米高细枝分叉处,巢呈梨形,由蛛丝、植物茸毛织成,壁厚可达50毫米,入口为25–40毫米自闭管状,需用足开启;其下具假室以迷惑天敌。巢高120–130毫米,直径65–75毫米。卵椭圆形,白垩色带奶油光泽,12.6–16.6×8.5–10.0毫米;窝卵3–6枚(平均4.4)。孵化期约15天,双亲轮流孵卵并共同育雏,雏鸟22–28天离巢,曾见三鸟共建一巢,示合作繁殖可能。

区别辨识:与同属灰攀雀相比,本种腹色较浅且上体更偏褐;与南攀雀相比,后者具黑色面纹及短白眉。与莺类区分:黄腹孤莺腹黄、嘴较长;欧柳莺具明显眉纹及白黄腹。亚种间差异:ansorgei 上体亮橄榄绿,下体近白;roccatii 下体淡黄;rankinei 上体石板灰,下体近白;sylviella及 sharpei 下体栗褐色。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分布广泛但不常见,局部稀少;已记录于多国国家公园及保护区,种群总体稳定。东南肯尼亚沿海低地种群近年已消失,需关注。

地理分布:繁殖区:非洲东部与南部,自乌干达、肯尼亚经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刚果东南部、赞比亚、安哥拉、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至纳米比亚东北部与南非东北部夸祖鲁-纳塔尔及林波波省。非繁殖区:基本留鸟,局部雨季下移。分布呈斑块状,东非高原、阿尔伯丁裂谷、赞比西河流域及南非北部为主要集中区。

其他:分类变动:曾被置于 Remiz 属,亦有学者建议将亚种 sylviella(含 sharpei)独立为种。分子研究表明非洲攀雀欧亚攀雀早在中新世即已分化。亚种数量及有效性仍在研究,目前认可11个亚种并归入5个亚种组。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非洲攀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非洲攀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