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雀(英文名:Eurasian Blue Tit,学名:Cyanistes caeruleus),是雀形目山雀科蓝山雀属的鸟类。又名: 蓝冠山雀、青山雀,小型山雀科鸟类,以其鲜艳的蓝色和黄色羽毛著称,常见于欧洲的森林、公园、花园和农田中的树篱。体长约12厘米,重7.5至14.7克,头部圆润,拥有蓝色帽顶,白色面颊带有穿过眼周的黑线,黄色腹部。与欧亚大山雀相比,体型更小,活动更为敏捷,两者常一同出现,但头部图案截然不同。幼鸟夏季至早秋可见,面部略显黄色,羽毛较暗淡。常见于鸟食器旁,善于利用巢箱。
外形特征:雄鸟指名亚种为例,额头和上眉区白色,与白色眉纹相连,颈背中央白色,前额蓝色渐深至后颈,眼纹和耳羽黑色,下颈侧至颈背深蓝色,上体浅灰蓝,翼覆羽深蓝,尾羽蓝黑边缘亮蓝,外侧尾羽边缘微白;翼覆羽灰蓝,边缘深蓝,初级飞羽暗灰,边缘亮蓝,次级飞羽尖端微白;脸颊和耳羽白色;下喉至颈侧黑色,与深蓝色颈侧相接;下体黄色,胸带橄榄绿,腹中部可能有黑色细纹,腹部中心可能泛白;下体覆羽乳白;腋羽和下翼覆羽黄色;换羽时冠部、飞羽和尾部略显蓝色,上体灰色或绿色减弱,翼覆羽和飞羽的白色尖端磨损或消失,胸前黑色斑点稍深,胸中央黑色细纹更加明显。雌鸟平均比雄鸟略淡,但相似。幼鸟额头、眉纹和颈背中心淡黄,冠部和颈侧颜色更深,上体灰,尾羽蓝淡,翼覆羽边缘蓝绿,次级飞羽尖端黄白,飞羽边缘灰蓝,面部和下体淡黄,随年龄增长变白,下喉和上喉灰色,胸中央无黑色细线。不同亚种在色彩上有差异。
鸣叫特征:频繁发出高音调的‘tsee’声作为伴侣或群体间的联系信号,遇险或面对捕食者时发出急促的‘churrrrit’声,有时伴随或随后单个或多个尖锐的‘tsee’或高音的‘seeee’或‘pit’音,激昂时反复。冬季也有金属质感的‘pichoo’声,以及类似‘tsee-tsi-brree tsee-tsi-brree’或‘chi-chichiwee’的尖锐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和亚高山带的落叶林,如橡树林和桦树林,以及常绿阔叶林,灌木丛,树篱,耕作边缘,果园,公园和城市花园,包括市区和市中心。避免大面积针叶林,但在非繁殖季节,会在混合群中出现在成熟的针叶林中。在地中海东部,见于约旦的松树林和橡树林,叙利亚西北部的雪松林,伊朗的高山橡树林;在更干旱的范围内,主要出现在河流林地,公园和花园。在北非,见于软木橡树林,阿特拉斯橡树林和常绿橡树林,摩洛哥和利比亚北部的雪松和高山杜松林;在撒哈拉绿洲的棕榈园中居住。在非繁殖季节,广泛存在于含树木和灌木的各类生境,甚至芦苇床。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山区,繁殖季节可达奥地利阿尔卑斯山的1540米,瑞士1700米(多数低于1250米),比利牛斯山脉1800米,希腊、土耳其和伊朗西北部1525米,伊朗西南部至少2040米;在高加索山脉,繁殖高度可达林线附近的3500米左右;在摩洛哥可达1800米以上。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一般为4月至6月末,产卵量和繁殖成功率与毛虫(尤其是卷蛾科)的出现时间和数量紧密相关。在欧洲部分地区,两窝繁殖常见,但在英国、德国、科西嘉岛和摩洛哥罕见。一夫一妻制,但高密度繁殖区存在一雄多雌现象;配对关系通常终身。领域性强,单独繁殖;领域在2月初已明确界定,防御入侵者,但有时巢距极近,包括同巢箱的两对。所有与一雄多雌相关的雌鸟在同一领域内筑巢,雄鸟喂养所有巢内的幼鸟。雄鸟展示包括缓慢的飞蛾般飞行和向停歇雌鸟的滑翔,期间头冠部分抬起,尾巴展开;雄鸟也可能做垂直上升至至少6米,然后垂直俯冲至低枝;雄鸟还会在身体水平,尾巴扇开并稍微抬起,枕部羽毛抬起(显示深蓝色项圈),翅膀展开但尖端下垂的状态下跳舞,沿着树枝旋转跳跃长达5米,然后飞回重复表演;雌鸟的求偶涉及雄鸟通过产卵和孵化期提供高蛋白食物。巢由雌鸟建造,主要由苔藓、干草、细树皮条、植物纤维、树叶、动物毛发和羽毛构成,置于树洞、树裂隙、柱子(包括金属路标)或其他人造地点,偶尔在其他鸟类旧巢中(或大型废弃巢的基础),很少在地面洞穴中;广泛使用巢箱;领域大小通常在1公顷内,经常更小,低至0.16公顷。产卵数因地理位置、海拔、巢腔大小和周围生境质量而异,在欧洲7至13枚(超过18枚的通常是两只雌鸟所产),在范围东端通常6至8枚;孵化仅由雌鸟承担,由雄鸟喂食,周期12至16天;雏鸟由双亲喂养,抚养期16至23天。繁殖成功率受天气和捕食影响,数据基于巢箱研究:英格兰南部(牛津郡)最初三年90-95%的小鸟能离巢,但随后几年因鼬鼠捕食而大幅下降;在英格兰南部的第二个研究地点,不同年份的33-77%的巢产生离巢小鸟,主要受灰松鼠、鼬鼠、啮齿动物和大斑啄木鸟的影响,有时繁殖对被麻雀驱逐;在英国,花园中成功率最高(86%),苏格兰松(Pinus sylvestris)种植园(71%)和无捕食威胁的地方(如苏格兰西部的Rhum岛,88%);雏鸟死亡率受降雨量、温度骤降和食物可用性影响,晚孵出的雏鸟发育不良,死亡率更高。幼鸟前三个月的死亡率高,约为70%,从离巢到11月之间。第一年繁殖。估计约75%的繁殖对能存活至下一季(有的连续四年在一起);郊区对通常生产力较低,这归因于可获得食物的营养价值较低。最长记录寿命为12年4个月。
区别辨识:与欧亚大山雀的区别在于较小的体型,活跃性更强,以及独特的头部图案,包括蓝色帽顶、白色面颊和穿过眼周的黑线。此外,叫声和鸣唱也有显著差异。不同亚种之间的辨识主要依据色彩色调的细微差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欧洲温带和亚北极地带的林地,从西欧延伸至中欧。在北欧边缘和范围东南部较为罕见。偶尔在正常分布范围以外繁殖,例如在叙利亚东北部(在该地区为迷鸟)。欧洲繁殖种群估计为1650万至2300万对,西班牙、英伦群岛和德国数量最多。繁殖密度因生境、巢箱供应和与欧亚大山雀的竞争程度而异;在橡树林中密度最高,可达约250对/平方公里,而在纯针叶林种植园中最低。20世纪,分布范围逐渐向北扩展,至南芬兰自1900年左右开始,尤其自1950年代中期以来(荷兰也同期增加),1970年代进入挪威和苏格兰北部。1893年首次在约旦北部发现,直到1984年再次出现,1990年证实繁殖。能够成功抵御严寒天气,仅遭受局部或短期数量波动;在恶劣天气中,人工喂食器的食物供给被认为是大量个体生存的重要因素。
其他:在英国,蓝山雀平均寿命约为1.5岁。全年都会鸣唱,最频繁的时期为2月至6月。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青山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青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