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山雀

Black-bibbed Tit Poecile hypermelaenus

黑喉山雀(英文名:Black-bibbed Tit,学名:Poecile hypermelaenus),是雀形目山雀科高山山雀属的鸟类。在中国中部、西部和西南部以及缅甸西部有分布。其与沼泽山雀亲缘关系密切,曾被《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作为沼泽山雀的一个亚种。

外形特征:黑喉山雀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山雀,体长11-12厘米,体重9-11.5克。头顶黑色,有黑色的喉咙斑块,成鸟的前额、头顶至颈背均为黑色,有时可见短而粗糙的冠羽;脸颊和耳羽白色,有时耳羽后方略带褐色。上体橄榄色带灰棕色调,飞羽暗褐色,边缘为褐色橄榄色,尾羽灰棕色,边缘更灰色。下巴到喉咙两侧和下喉中心至胸上部黑色或深棕色;下体白色,除了下胸部和胁部呈灰橄榄色,通常延伸到腹部。虹膜深棕色或黑色,喙黑色,上颚切割边缘较淡灰色,腿蓝至板岩灰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头顶至颈背为烟黑色或棕色,缺乏光泽,上体颜色更温暖或更灰,飞羽和尾羽边缘更棕色,脸颊和耳羽更白,喉咙斑块部分被白色尖端遮挡,下体更白,胁部和臀部带有黄色色调。

鸣叫特征:鸣唱由一系列尖锐的单音节'schip'音符或更短的'chi chi chi chi'组成,有时以'swi-sweet weet weet'或类似的声音结尾。叫声包括清澈的'psit'或'stip',最常见的为尖锐或爆破的'pitchuu, pitchuu'变体,还有细高的'tip'声,嘶嘶声'see'常重复多次,报警叫声包括'chay'的叽喳声或'char-tchar-tchar-tchar'的尖厉鼻音。

生活习性:黑喉山雀偏好中至高海拔的森林,常与中国松林或缅甸的混合林相伴。在中国的分布海拔从1525米到4270米不等,而在缅甸的维多利亚山,则居住在海拔2200米至约3000米的高山地带。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3月至6月。在缅甸维多利亚山的一处巢穴发现于4月19日,几乎已孵化的小鸟位于一棵断裂的大约8米高的树洞中,洞的上部形成了巢室。在贵州发现的巢穴位于墙内,由根须和毛发构成,含六枚紫点白色的蛋,尺寸约为17.9×13.1毫米。

区别辨识:沼泽山雀相比,黑喉山雀具有更广泛的黑色喉咙斑块,到达胸上部,下体颜色更暗淡,广泛覆盖深灰色橄榄棕色,而非浅灰色或黄褐色;帽更大,延伸至披肩更远;脸颊斑块在后方更宽;上体颜色更暗,绿色橄榄色而非温暖的灰褐色或沙棕色;翅膀和尾巴较为朴素,无亮白色边缘;尾巴较短。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在中国中部、西部、西南部以及缅甸西部有分布。具体在中国的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湖北西部、云南北部至贵州西北部以及缅甸北部和西部有记录。

其他:关于黑喉山雀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它可能是沼泽山雀的亚种,而另一些则支持其物种地位。分子证据支持其与褐头山雀的关系更为紧密。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喉山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喉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