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树鸭

Wandering Whistling Duck Dendrocygna arcuata

斑胸树鸭(英文名:Wandering Whistling Duck,学名:Dendrocygna arcuata),是雁形目鸭科树鸭属的鸟类。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包括澳大利亚、菲律宾、婆罗洲、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太平洋岛屿。该鸭种拥有独特的外形特征,如长颈长腿,介于鹅和鸭之间,以其响亮的哨音叫声和飞行时翼羽发出的哨声而得名。

外形特征:斑胸树鸭体长40-45厘米,体重约735克。成鸟头部、颈部和背部为深褐色,延伸至眼周。上体和翅膀同样呈现深褐色,肩部和翼上覆羽带有棕红色,形成类似鳞片的图案。主飞羽为褐色,基部墨绿。头颈和胸侧显现出淡黄色,与前胸和颈部的深色斑点形成对比。腹部和两侧为红褐色;尾下覆羽呈黑白相间。喙、腿和脚为灰黑色,虹膜为棕色。

鸣叫特征:斑胸树鸭相对较为安静,最常听到的是多音节的颤音和下降的"wi-wi-wi-wi-wi-wi-whew"声。此外,还会在警戒、飞行或栖息时发出单个哨音。

生活习性:斑胸树鸭偏好较深的湖泊、池塘和水坝,常见于有永久水源的泛洪平原湖泊、泻湖和河流。它们在旱季集中在永久水域,而在雨季广泛分散。主要以素食为食,包括睡莲、莎草和其他水生植物及草类。夜间在澳大利亚活动频繁。经常与尖羽树鸭细斑树鸭混群。

生长繁殖:繁殖始于雨季开始,通常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从12月至5月,在菲律宾从1月至5月。一夫一妻制,可能终身伴侣。巢建于地面植物丛中,远离水源。每次产卵6-15枚,平均约8-10枚,蛋呈乳白色。孵化期约28-30天,由双亲共同承担。雏鸭出生时覆盖着深灰色绒毛,腹部白色,面部有条纹,体重约20克。离巢期大约45-65天,或12-13周。

区别辨识:茶色树鸭相似,但头部和颈部的对比图案更为明显。幼鸟下体颜色更少红,上翼缺乏栗色,背部羽毛边缘不宽大。不同亚种在体型上有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尽管在某些地区数量显著减少,但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最新估计(1990年代末)有10万至100万只个体。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较为常见,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也有大量群体。然而,pygmaea亚种在新不列颠岛生存艰难,几乎从斐济消失。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澳新界: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菲律宾到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俾斯麦群岛东南部)和斐济(波利尼西亚西南部)。

其他:在澳大利亚,其栖息地受到盐碱化和淤泥积累的威胁,部分原因是野牛破坏堤坝。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胸树鸭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胸树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