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脚小鹟(英文名:Yellow-legged Flyrobin,学名:Kempiella griseoceps),是雀形目鸲鹟科Kempiella的小型鸟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橙黄色的腿和奶油黄色的下颚,以及橄榄棕色的背部和灰白色的喉部。分布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远东北部的约克角半岛,偏好雨林生境。
外形特征:成年黄脚小鹟长约12至13厘米,体重介于10至12克之间。头部顶部、侧面和颈背呈灰色,眼圈和眼前斑点为灰白色。上体橄榄绿色,翅膀和尾巴深棕色,尾羽边缘橄榄棕色。下巴到上胸灰白色,其余下体部分为稻草黄色,上胸带有淡棕色晕染。眼睛深褐色,上喙黑色,下喙奶油黄色,腿亮橙色。雄雌相似。幼鸟上体羽毛尖端呈淡黄色,翼羽覆羽有浅色尖端,下体羽毛尖端较暗;亚成鸟类似成鸟,仅翼次级飞羽覆羽尖端淡色。西部亚种冠部比指名亚种更暗更棕,上体颜色更深;kempi亚种则颜色更浅。
鸣叫特征:鸣唱为响亮清晰的哨音,重复5至10次,部分音符带有颤音。觅食时发出低沉的管状或嘶嘶声'zzt zzt zzt',还有低调的'tew joei joei joei'声和喋喋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新几内亚的原始森林、高大次生林、森林边缘和部分清理地带,主要在山丘和低山区域,海拔高度550至1400米,偶尔可达2300米。在低海拔地区通常被绿小鹟取代,在较高海拔由占据,有时存在广泛的重叠区域。在澳大利亚(kempi亚种)居住在雨林及其边缘,可延伸至相邻的桉树和纸皮树森林,季风雨林;避开森林密集区域。在Aru岛有迷鸟记录出现在红树林。
生长繁殖:在新几内亚,已知的繁殖季节为10月至翌年1月,覆盖晚干季和早湿季,可能还包括湿季末期(五月巢穴报道可能有误)。在澳大利亚可能在10/11月至1/2月,湿季期间繁殖。巢为小巧整洁的杯状,由根须构成,用蜘蛛网绑定并装饰以树皮碎片和苔藓,外部直径3.8厘米,高度4厘米,内部深度2厘米;放置在离地面6至30米的水平树枝上。每窝产2枚卵,浅蓝色,遍布深棕色和灰色斑点(主要在较大端),尺寸15×12毫米;观察到成鸟轮流孵卵,每次持续4至7分钟,然后离开巢约相同时间。无更多信息。
区别辨识:与Lemon-bellied Flycatcher区别在于后者具有深色的喙和腿。各亚种间主要通过颜色深浅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在新几内亚和约克角半岛北部(澳大利亚远东北部)分布。在澳大利亚,从昆士兰州Coen和阿瑟顿高原附近向南的报告需要证实。
其他:曾归类于Microeca属,基于2011年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现归于Kempiella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脚小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脚小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