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地鸦(英文名:Mongolian Ground Jay,学名:Podoces hendersoni),是雀形目鸦科地鸦属的鸟类。以其长而微弯的喙、醒目的黑白翼色和地栖习性著称。全身沙棕色,头部黑色,眼后有一条细黑线。与白尾地鸦相比,其脸部更干净,翅膀上的白色较少,臀部无白色。广泛分布于干燥的草原和高海拔半沙漠地带。
外形特征:体长约28厘米,体重104至140克。头部中央和颈背呈光泽黑,眉区和脸颊淡沙色。上体沙棕色,肩羽、臀部和尾上覆羽带有酒红色调,逐渐漂白至沙黄色。翅膀内部蓝黑色,与大部分白色的主翼羽形成对比,后者尖端黑色,基部亦为黑色;尾羽蓝黑色,最外侧有新鲜时的沙色边缘。下体沙黄色,喉部和尾下覆羽颜色最浅。虹膜深棕色,喙和腿黑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翅膀较暗,大覆羽有沙黄色尖端。
鸣叫特征:发出刺耳的哨声,以及类似木制响板的‘咔嚓咔嚓’声,但其叫声研究尚不充分。
生活习性:栖息于平坦广阔的石质或砾石沙漠或半沙漠,伴生植被如豆科灌木、杏属和盐爪爪。主要活动范围在海拔1000米至1700米之间,但记录显示在盆地低至200米,在新疆高达3800米。杂食性,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尤其是甲虫)和小型蜥蜴为食,其他时间则吃各种种子和植物材料,冬季在蒙古有时会食用晾在蒙古包屋顶的肉。善于挖掘土壤寻找昆虫,特别擅长利用其强壮的弯喙捕捉甲虫。喜欢在地面或动物粪便中捡拾种子,也会沿路边搜寻散落的谷物。面对潜在威胁时,通常选择奔跑而非飞行逃避,若被逼急则低飞越过灌木顶部。
生长繁殖:通常在四月至五月筑巢孵化。它们在Prunus pedunculata树上筑巢。雌鸟更多时间用于觅食,而雄鸟在育雏初期承担更多孵卵责任。早晨活动最为频繁。
区别辨识:与白尾地鸦的区别在于尾部全黑(非大部分白色),脸部和下巴颜色较浅,飞行时二级飞羽无白色边缘。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保护级别:Ⅱ级(2021.02.05)
地理分布:分布于俄罗斯南部图瓦共和国、蒙古国西部和南部,南至中国西北及北部(天山山脉,东至青海东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经青海向东至内蒙古西部(中国西北和东北部)及蒙古国西部和南部。
其他:受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尾地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尾地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