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地鸦(英文名:Xinjiang Ground Jay,学名:Podoces biddulphi),是雀形目鸦科地鸦属的鸟类。俗称: 沙喜鹊、沙鹊、新疆地鸦、沙漠鸟,是中国大陆特有的小型鸦科地鸦属鸟类,分布局限于新疆、甘肃的温带荒漠地区。体长26.7-31.2厘米,羽毛沙褐色,头部前额至后颈为黑亮色,泛金属蓝光,翅上带有桃红色调。因外形美观,被当地人誉为"沙鹊"。据最新调查,塔克拉玛干现存白尾地鸦数量已低于7000只,亟需保护。
外形特征:白尾地鸦体长26.7至31.2厘米,体重介于120至141克。具轻微下弯的喙,略蓬乱的后冠,以及较长的上尾羽掩盖了尾部基部的一半。头顶中心和颈背为光泽的黑色,眼眉区和脸颊淡沙色;背部沙色,肩胛、臀部和上尾羽呈更深的棕色,其余部分随季节褪色为沙色。翼部中央为闪亮的蓝黑色,第二级飞羽和覆羽白色尖端,形成飞行时的白色边缘;尾部纯白,羽轴附近有暗色斑纹;喉部和上颚黑色,下体粉色沙色,尾下覆羽最浅。虹膜深棕色,喙和腿黑色。幼鸟尾部有更广泛但模糊的暗色标记,翅膀为哑光黑色,大覆羽尖端呈沙色,新羽时更为明显。
鸣叫特征:白尾地鸦的叫声包括一系列低沉的哨音,快速下降的音阶,以及三音节的"chui-chui-chui",最后一音节音高较高。
生活习性:栖息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低洼沙地,海拔900至1200米之间,偏好柔软的沙丘环境。常见于干燥河床和沙丘间的凹陷地带,此处地下水丰富,支撑着沙漠杨树、柽柳和芦苇的生长。白尾地鸦常靠近人类居住地,包括公路边、废品堆放处和沙漠道路。以种子、谷物和其他植物材料为食,利用弯曲的喙在沙中挖掘昆虫,尤其是甲虫。也会从动物粪便中挑选种子,沿路搜寻散落的谷物和路杀。观察到在河流饮水,通常成对或家庭群体活动,最多六只一组,未见更大群体。面对危险时迅速起飞,飞行能力较弱,但受惊时能飞行较远距离。
生长繁殖:繁殖季从三月末持续至四月。巢为紧凑的碗状,由树枝和根茎构成,内部铺垫动物毛发、羽毛和柔软植物纤维,放置于1.5至10米高的树上,距地10厘米至2米,偶尔置于地面。巢直径14至55厘米,高12至35厘米,内径9至20厘米,深5至16厘米。每窝产卵1至3枚,通常为3枚;孵化和育雏期未知;双亲似乎会在雏鸟离巢后的4至6周内陪伴家族群,群体一般在七月解散。
区别辨识:与相似的黑尾地鸦相比,白尾地鸦喉部黑色,尾部白色,次级飞羽有白色边缘,喙略瘦但体型更大。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范围从叶尔羌向东延伸至罗布泊。
其他:近年来,由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增长和环境压力,白尾地鸦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致该地区人口从1950年的100万增至2000年的约2000万,加剧了水抽取灌溉、过度放牧、植被采集、道路建设、农业扩张和非法狩猎等问题,对白尾地鸦构成了多重威胁。尽管如此,1988年至2003年间进行的调查显示,白尾地鸦的总体数量约为10700只,比预期健康。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尾地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尾地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