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丛鸦(英文名:Stresemann's Bushcrow,学名:Zavattariornis stresemanni),是雀形目鸦科灰丛鸦属的鸟类。体型较小、类似乌鸦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南部山区。其特征为灰、黑、白相间的羽毛,眼周有醒目的蓝色裸皮,有时可见眼后方的小块粉色皮肤。体型略大于北美蓝鹊,通体呈现淡蓝灰色,额头几乎白色,喉部和胸部为奶油白色,尾翼呈光泽黑色。黑羽尖端有变为棕色的趋势。眼周的亮蓝色裸皮环绕着褐色的虹膜,喙、腿和脚均为黑色。
外形特征:灰丛鸦长约28厘米,重约130克。整体呈淡灰色,头部、肩部、背部、臀部和上尾覆羽为淡灰色,逐渐过渡至白色的额头、上耳羽和喉部。眼周围的亮蓝色裸皮能膨胀,使眼睛变窄成水平裂缝。眼后羽毛可移动,露出椭圆形的粉红色皮肤。喙相对较小,向下弯曲至尖锐的末端,长度约为33到39毫米。下巴的羽毛细如发丝,竖起时形成小簇。胸腹和侧腹为淡灰色,逐渐变成白色于后腹、胫部、腹部和下尾覆羽。翅膀的次要和中等上翼覆羽为灰色,其余部分为略带光泽的蓝黑色。蓝黑色的尾巴较长且方形。腿为黑色。当羽毛磨损时,上半身可能呈现出棕褐色调。幼鸟比成鸟稍暗淡,体羽和上翼覆羽边缘有乳黄色绒毛,面部皮肤、喙和腿为暗灰色。
鸣叫特征:灰丛鸦非常善鸣,尤其是在觅食时。主要的联系叫声为单一金属音"kej",飞行时常发出鼻音的快速"kerr kerr kerr..."。还有其他声音,如伴侣间梳理羽毛时发出的金属音"kaw, kaw, kaw...",以及觅食群偶尔发出的快速"how, how, how..."、安静的"quak"音和低沉、柔软、变化重复的"guw"。
生活习性:灰丛鸦通常以六鸟左右的小群体活动,不迁徙。它们在地面和树上觅食,黎明时开始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幼虫和蛹,尤其是鞘翅目昆虫。它们会猛烈挖掘土壤,用稍微张开的喙捕捉昆虫,然后将猎物带到最近的树或灌木上,用脚固定住,杀死并食用。也会啄食腐烂的木头,检查牛粪寻找食物,甚至落在牛背上搜寻寄生虫。在飞虫出现时,它们会追逐昆虫,突然改变方向,进行飞行跳跃,此时会与白冠丽椋鸟、红嘴弯嘴犀鸟、红嘴牛文鸟和栗头丽椋鸟混群。在树上觅食时,它们能够在水平枝条上行走,迅速跳跃向上到达树冠,然后从树冠滑翔至地面。
生长繁殖:灰丛鸦的筑巢行为似乎由季节初雨触发,通常在2月底和3月初。3月后期和4月初产卵,6月初可见大雏鸟和许多离巢的幼鸟。一夫一妻制,可能形成终生配偶关系。单独或半殖民地式筑巢,每30至100米范围内有3至5对,而其他巢穴则更分散。除了繁殖对,有时会有额外的个体参与筑巢和喂养幼鸟,但这些辅助者可能不会专属于某一巢。巢穴结构复杂,直径约60厘米,内部室宽约30厘米,由荆棘枝条构成,顶部有入口,内部衬有干草和牛粪,通过垂直通道连接到顶部尖端。巢置于5至10米高的金合欢树冠中。每次繁殖季节,旧巢会被修复和扩大以再次使用。
区别辨识:灰丛鸦与肉垂椋鸟有相似之处,但体型更大,下体颜色较浅,没有明显的白色臀部斑块。它独特的眼周蓝色裸皮和眼后的粉红色皮肤是其显著的辨识特征。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灰丛鸦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南部山区,主要集中在Yabelo和Mega镇周边的平坦草原,生长有成熟的金合欢树和Commiphora灌木丛,海拔约1300至1800米。其种群最密集的区域位于接近牧场或农田的大片金合欢林附近。在Yabello Wildlife Sanctuary和Borana National Park有受到保护的栖息地。
其他: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尤其是过度放牧、集约化种植玉米等作物以及砍伐用于薪柴的金合欢树,灰丛鸦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全球气候变化对其长期生存构成了重大风险,预计未来几十年其分布范围将大幅缩减,野外灭绝的风险急剧增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丛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丛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