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脚鹱

Pink-footed Shearwater Ardenna creatopus

粉脚鹱(英文名:Pink-footed Shearwater,学名:Ardenna creatopus),是鹱形目鹱科Ardenna的鸟类。大型海鸟。以混乱的棕褐色外观、脏兮兮的颈部和翅膀下部著称,下体通常为干净的白色,有时会带有棕色斑点或罕见的全暗色。具有粉色喙,顶端呈深色,而其同名的粉色脚爪在观察时难以辨认。相较于其他鹱种类,展现出较为缓慢、慵懒的翼拍,特别是在强风中会形成高弧线。此物种在东太平洋广泛分布,从阿拉斯加到智利,偶尔可见于陆地附近,但偏好远离海岸的海域。常见于大规模群聚,与多种鹱类混群。

外形特征:粉脚鹱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鹱,长度约为45至48厘米,体重介于576至879克之间,翼展可达109至118厘米。外观多变,主要为棕色,腹部为白色,喙较淡。头部、背部、肩部和翅膀上覆羽为灰棕色,有时看起来有鳞片状纹理。尾羽和臀部颜色相似,大部分上翼为灰棕色,翼尖的飞羽、三级飞羽、最下方的肩羽和尾巴颜色更深。下翼的飞羽暴露部分为深灰色,形成宽广的边缘,尤其是翼尖处更明显,其余部分为白色,带有变化的暗色标记。脸部为灰棕色,下脸部分细小斑点,下巴和喉咙为白色,颈侧和胸侧略显灰白,与腹部形成对比。后腹和臀部有灰棕色斑点,大腿和尾下覆羽则更为坚实地呈现灰棕色。眼睛为深棕色,喙为粉红色至肉色,尖端和有时鼻梁处为灰暗色。腿和脚为粉色,外趾可能带灰色调。雌雄相似,但雌鸟在大多数测量值上略小。幼鸟外观似成鸟,但在五月至七月间换羽时保持新鲜的羽毛,而年长的鸟则磨损或正在换羽。来自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的个体比来自莫查岛的个体大。

鸣叫特征:在繁殖地的叫声似乎与大西洋鹱相似,但缺乏详细的描述。主要在飞行中发出叫声,偶尔在地面发声。在海上觅食时也会发出叫声,包括鼻音的哀号和尖叫。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开阔海域,偏爱大陆架外的水域。在远洋岛屿上繁殖,占据山丘或斜坡,偏好森林覆盖的区域,但也可能在接近海平面的开放地带筑巢。迁徙路线北至东太平洋,主要在远离海岸的海域移动,因此在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的海岸未被记录。冬季迁徙至北美西海岸海域,一些个体可到达阿拉斯加湾;返回路线相同。四月至十月间主要出现在北美沿岸,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到墨西哥,最早三月初抵达加利福尼亚,但多数个体在四月/五月达到那里;仅在五月中期至九月中旬出现在阿拉斯加湾,可能在阿留申群岛和白令海南部非常罕见,而在南至墨西哥(北至华盛顿州),一些个体全年可见,但三月至五月和八月至十一月最为常见,十二月至一月数量最少。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十一月开始,返回繁殖地,大多数个体在十二月产卵,一月末或二月初孵化,四月/五月期间离巢。严格夜间活动于繁殖地。集群繁殖;在洞穴中筑巢,通常超过两米长,有时稀疏地铺有草。单个白色蛋,平均尺寸为73.3毫米×48.2毫米;孵化期未知;绒毛雏鸟背部为灰色,腹部为白色;离巢期未知。

区别辨识:淡足鹱非常相似,但腹部的苍白防止混淆;外观和飞行动作更接近,但喙更偏粉红色,尾基无白色马蹄形标记,腋下和后腹有暗色标记;大鹱具有深色喙和尾基的白色马蹄形标记;楔尾鹱的浅色型与本种中最苍白的个体相似,但体形更苗条,头较小,喙更细长,尾巴更长。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智利外海的南太平洋岛屿,包括圣克拉拉岛、莫罗维尼利亚岛(罗宾逊克鲁索岛西南)、罗宾逊克鲁索岛(原名为Mas a Tierra;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智利中部远西)和莫查岛(智利南部海岸外)。非繁殖季节分布于东太平洋近岸和沿海水域,北至美国阿拉斯加湾,南至智利南部。

其他:粉脚鹱的数量因引入物种的捕食(如鼠类和猫)而减少。一些个体由于捕鱼装备的缠绕而死亡。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粉脚鹱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