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阔嘴鹟(英文名:Restless Flycatcher,学名:Myiagra inquieta),是雀形目王鹟科阔嘴鹟属的鸟类。因独特叫声得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包括西澳西南部、昆士兰东北部至维多利亚州等地。体型中等,约20厘米长,具蓝黑色光泽的羽冠,灰蓝色背部,白色腹部,与黑白扇尾鹟相似,但可通过特征如无黑色喉部、头部的羽冠、白色眉纹和修长体形区分。
外形特征:雄性大阔嘴鹟拥有黑色顶部和头部侧面,羽冠带有蓝黑色光泽,与暗黑色眼圈和耳羽形成对比,上体灰黑色带蓝黑色光泽。翅膀和尾巴黑褐色,具蓝黑色光泽,基部边缘较淡。喉咙和下体白色,有时胸部带有淡橙色斑点。虹膜深棕色,上喙黑色,下喙蓝灰色尖端黑色,腿暗灰色至黑色。雌鸟类似雄鸟,但眼圈和颈部较暗灰色,上体较暗淡无光泽。幼鸟与成鸟相似,但更暗淡,胸部带有淡黄色斑点,翼盖有白色尖端。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典型的哨声‘tu-whee’系列,频繁给予,常在飞行中发出,以及粗糙的‘bzzzzrrrt’声,单个或成系列。最具特色的响亮、粗糙、噼啪的剪刀磨床系列叫声,‘chuweet-chuweet-chuweet-chuweet’,以深沉的颤音结束,常在盘旋时发出。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开阔森林、桉树林(Eucalyptus)、海岸和内陆灌木丛、高尔夫球场、果园、公园和花园等近水地带。活动于地面至树冠各层,非常活跃,常悬停于草地上方,快速拍打翅膀,尾巴展开,头和尾巴向下指,从草丛、灌木或树叶中捕食昆虫。以围栏柱子和树桩为猎食起点,甚至从房屋窗户和屋檐捕捉节肢动物。飞行方式多变,经常改变方向。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7月至3月,高峰期在9月至11月,可能三窝连生。巢由两性共同建造,为大型粗杯状,由剥落的树皮碎片、细草和蜘蛛网组成,装饰有苔藓,放置于离地面1至20米的水平叉枝上。巢常靠近或在同一树上的黑白扇尾鹟和鹊鹩附近。每窝产卵2至4枚,由两性共同孵化,幼鸟的喂养和照顾也由双亲共同承担,但巢期持续时间未知。繁殖成功率约为14%。
区别辨识:与小阔嘴鹟区分,大阔嘴鹟体型更大(约10%),比例上喙较长且更纤细,上体颜色更偏灰色而非黑色。叫声亦有明显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Wongan Hills东至Point Culver)、昆士兰中部至东南部,南至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南部(向西延伸至Simpson–Strzelecki沙漠、Murray Mallee、Flinders山脉和Eyre半岛的东部边缘)。
其他:尽管全球数量稳定,但在西澳大利亚小麦带和Swan沿海平原的局部地区观察到数量下降和分布范围收缩,这可能是由于密集农业和栖息地改造所致。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大阔嘴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