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耳王鹟

White-eared Monarch Carterornis leucotis

白耳王鹟(英文名:White-eared Monarch,学名:Carterornis leucotis),是雀形目王鹟科金王鹟属的小型鸣禽。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其显著特征为头部黑色,配以独特的白色面部斑纹,侧颈白色形成半领圈,翼上有白色斑块,下体呈淡灰白色。

外形特征:白耳王鹟体型小巧,约13至15厘米长,体重介于10至17.5克之间。全身大部分为黑色,上体黑色,下体浅灰色;头部黑色,眼周、耳羽及颈侧有醒目的白色斑点;翼上可见白色条纹,尾羽黑色,外缘及次级飞羽尖端白色;下喉有一窄黑带,喙蓝灰色,尖端深色;腿灰黑色。雌雄相似,幼鸟则呈现灰褐色替代黑色部分,面部图案模糊,翼覆羽末端泛黄,下体略显黄色调。

鸣叫特征:白耳王鹟的叫声多样,最常见的是悠扬的三音符‘beetaloo beetaloo’,也有类似‘doo-dee-doo’的叫声,中间音节比前后音节高,或是‘pheeuw pheeuw pheeuw’或‘thee-ou’的声音,类似于青铜杜鹃的叫声。还有上升和下降的双音节‘eee-chuuu’声,可能是其歌声。近巢时发出急促的‘tweeechu whee’和‘chrrk chrrk chrrk’的叽叽喳喳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和沿海雨林,偶尔出现在干湿的硬叶林中,以及纸皮树、红树林、桉树林和一些沿溪流的灌木区。生活方式定居或部分海拔迁移,具体模式尚不清楚。食性以小昆虫为主,如甲虫和直翅目昆虫。单独、成对或家庭小群活动,偶尔加入混种觅食群,与红头扇尾鹟、灰扇尾鹟黑脸王鹟眼镜王鹟相伴。在树冠上层积极觅食,从树叶间驱赶昆虫,有时悬停于树冠边缘,也会在空中追逐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8月至次年1月。巢由双方共建,一般位于树冠中的藤蔓或垂直枝叉间的最外层叶子中,高度可达20米。巢材料包括苔藓、草、树皮条、木麻黄针叶、植物纤维和蛛丝。每窝产2至3枚蛋,蛋壳白色,带有红棕色斑点,大小约为19.5×12.1毫米。孵卵期约14天,由双方共同承担。雏鸟喂养期约14天。

区别辨识:与同属物种相比,白耳王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明显的黑白相间的羽毛图案,尤其是头部的白色斑点和颈部的半领圈,以及其特有的叫声。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包括昆士兰远东北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耳王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