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腹王鹟

Chestnut-bellied Monarch Monarcha castaneiventris

栗腹王鹟(英文名:Chestnut-bellied Monarch,学名:Monarcha castaneiventris),是雀形目王鹟科王鹟属的鸟类。所罗门群岛特有种,通体具亮泽蓝黑色,腹部及尾下覆羽栗色,嘴淡灰。该鸟曾包含多个复杂亚种,现接受5个亚种,依形态与鸣声差异分为“栗腹”“马基拉”“乌吉”“布干维尔”四组,分布于原始林及次生林,海拔上限约1100米。因低地森林砍伐,总体呈下降趋势,但IUCN评为无危。

外形特征:体长约17厘米,体重22–32克。雄鸟头至胸中、颈侧及上体亮蓝黑,腹至尾下覆羽栗色;嘴蓝灰,端黑;脚铅灰。雌鸟上体光泽较弱。幼鸟未详述,亚成体翼尾较褐。 亚种差异: - 指名亚种 castaneiventris:典型栗腹。 - obscurior:羽色更深,胸黑区扩展。 - megarhynchus:体型略大,嘴更粗,翼尾较长。 - ugiensis:通体蓝黑无栗腹,翼常带褐。 - erythrostictus:雄眼前具白黄新月形斑,雌为栗斑,胸腹栗色。

鸣叫特征:指名组鸣唱为急促“kwee kwee kwee”哨音,叫声粗哑;马基拉组为上扬后下抑的笛声,0.5秒;乌吉组为三音哨“du-wheee-it”;布干维尔组曲目丰富,含高音下滑“ree-ee-ee-ee”、粗哑“tzit tzit tzit”及似黑鸣鹃的哀婉哨音。

生活习性:留鸟,栖于原始及高大次生林,亦见于海岸灌丛。活动范围自海平面至约1450米,1100米以上稀少。常单独或成对在林冠中上层觅食,偶混群;悬停啄食枝叶昆虫,亦空中追捕。

生长繁殖:繁殖期记录于6–7月,雄鸟具繁殖体征。曾见成鸟饲喂所罗门灌丛杜鹃雏鸟,示有巢寄生现象,余缺详细资料。

区别辨识:与近缘布岛王鹟相比,本种缺乏雄鸟的白色或雌鸟的栗色嘴基新月斑。亚种间依羽色深浅、栗腹有无、嘴形及鸣声区分。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所有亚种均属所罗门群岛特有鸟区限制分布类群,因低地森林持续砍伐,种群估计缓慢下降。

地理分布:繁殖及留居范围涵盖所罗门群岛全境,按亚种分: - castaneiventris:舒瓦瑟尔、圣伊莎贝尔、瓜达尔卡纳尔、萨沃、佛罗里达、马莱塔。 - obscurior:拉塞尔群岛。 - megarhynchus:马基拉岛。 - ugiensis:乌吉岛、三姐妹群岛、圣安娜、圣卡塔利娜等马基拉附近小岛。 - erythrostictus:布卡、布干维尔、肖特兰群岛。

其他:分类历史复杂,曾被拆分为多个种;基因研究表明里氏王鹟嵌于本种内,但基于播放实验仍作独立种处理。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腹王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腹王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